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7年第4卷第4期

侵入我国人眼的原虫、节肢动物及其诊治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动物学动物学分类中,原虫和节肢动物分别隶属原生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该两门动物中的绝大多数种类营自生生活,少数种类广泛寄生于人、动物营寄生生活,并引起相应的疾病,极少数种类还可侵入人眼内寄生,引起相应的眼寄生虫病。由于该方面的资料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笔者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将能侵入我国......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动物学


    动物学分类中,原虫和节肢动物分别隶属原生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该两门动物中的绝大多数种类营自生生活,少数种类广泛寄生于人、动物营寄生生活,并引起相应的疾病,极少数种类还可侵入人眼内寄生,引起相应的眼寄生虫病。由于该方面的资料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笔者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将能侵入我国人眼的原虫、节肢动物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归纳如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原虫类寄生于人体原虫约有40余种,能寄生于人眼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有以下2种。

    1.1  弓浆虫(刚地弓形虫)  隶属孢子虫纲、真球虫目、弓形科。该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有核细胞中,引起弓浆虫病。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全世界发现的仅有刚地弓形虫一个种。

    1.1.1  流行情况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为其宿主,根据病原学证实,能感染该虫的动物至少有141种。在我国猪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感染率4.0%~71.4%;其他动物中以猫和猫科类动物的感染率最高,个别地区可高达80%以上。我国人群的感染情况,因地区、调查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而异,其感染率0.38%~47.3%;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感染率似乎更高,血清学调查显示,人群的抗体阳性率25%~50%,个别地区高达94%;法国孕妇的感染率高达50%~72%,最高感染率近80%[1]。

    1.1.2  重要宿主  终宿主:有性生殖仅限于猫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无性生殖既可在猫的小肠上皮细胞,又可在小肠以外的其他组织细胞内进行,因此,猫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中间宿主:鸟类、鱼类、哺乳类动物和人类。

    1.1.3  侵入眼的阶段  为滋养体、包囊阶段。

    1.1.4  侵入眼的途径  (1)经胎盘感染:多发生于初孕的妇女,虫体经胎盘传给胎儿。(2)经口误食感染:人或动物误食卵囊、动物肉中的包囊及假包囊后,子孢子、缓殖子、速殖子在肠内孵出后,侵入肠壁血管、淋巴管感染。(3)经受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人在接触动物肉类时,虫体可随受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体内。(4)经输血和器官移植感染。眼内寄生虫体多在血管较为丰富的黄斑部。

    1.1.5  病原形态  弓浆虫的有性生殖阶段仅限于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称肠内发育期;无性生殖阶段在肠以外的其他组织器官的细胞中进行,称肠外发育期。整个发育全过程可分为5个形态阶段,即滋养体(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该部分形态复杂,可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在此不多赘述。

    1.1.6  对眼的损害  弓浆虫的主要致病阶段为速殖子,其基本的致病机制是:虫体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破裂,释出的虫体又重新侵入新的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引起局部组织的急性炎症和坏死病灶,同时还可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形成组织肉芽肿,后期成为纤维钙化灶。眼弓浆虫病分为先天性感染和后天性感染两种类型。受染的胎儿或新生儿多为隐性表现,出生后数月或数年后出现典型症状,临床眼科检查时,眼底已有瘢痕形成的陈旧病灶。该病灶多位于黄斑部,直径与黄斑相似或稍大,中央成灰色或白色,边缘有色素沉着。后天感染者绝大多数为女性,年龄10~14岁,另一年龄高发组是55~59岁。眼弓浆虫病的最常见的为视网膜炎、脉络膜炎、色素膜炎,其发生率可达40%~80%,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也有出现斜视等。此外,还可伴有眼球震颤、小眼球、视神经萎缩、虹膜睫状体炎、一过性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剥脱等症。弓浆虫除侵袭眼外,还同时寄生与其他的组织器官中,故患者在有眼弓浆虫病的同时,常伴有全身反应或其他器官的弓浆虫病。

    1.1.7  诊断方法  对眼弓浆虫病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故多采取综合性诊断措施。(1)临床诊断:了解该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职业、有无食用涮肉片史及习惯、有无器官移植和输血史、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淋巴结有无肿大、患者眼部的临床症状体征等,可有助于本病的诊断。(2)病原学检查:①取体液(如脑脊液、腹水)、眼部刮取物涂片染色检查除虫体确诊;②组织活检法:常用淋巴组织活检。虫体感染淋巴结后,可使淋巴滤泡增生而肿大,故对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又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者,此法是十分必要的诊断方法;③动物接种法:将疑为含有虫体的组织,接种于易感动物体内,待虫体繁殖数量增殖后,再取动物组织检查病原体诊断;④免疫学诊断:常用直接凝集试验(DAT),操作简便,特异性高。

    1.1.8  防治原则  (1)预防:注意饮食卫生、改善食用肉类的习惯与方法、避免接触猫等,是预防感染本病的关键,特别是有免疫缺陷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更应多加注意。对育龄期和孕前妇女进行检测治疗,避免先天性弓浆虫病发生。同时还要对孕早期胎儿检测,一旦确诊,视病情予以合理处置,胎儿感染越早,危害越重。(2)治疗:常用的抗弓浆虫药物为磺胺嘧啶合并乙胺嘧啶,疗效较好,应为首选。此外还可选用氯洁霉素、螺旋霉素等。眼弓形虫病的治疗与全身其他弓形虫病的治疗不同,应根据病程和不同类型,予以不同的治疗,如对陈旧性病灶不必治疗,对于再发病灶并伴有局部过敏反应者,除给予抗弓浆虫的药物以外,还应给以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

    1.2  卡氏棘阿米巴  隶属棘阿米巴属。该属均为生活在淡水、土壤中的营自生生活的阿米巴,某些种类偶然感染人体,成为致病性阿米巴,其中以卡氏棘阿米巴最为重要。该阿米巴可侵入人眼内,引起棘阿米巴角膜炎,此外还可侵入脑、皮肤等组织器官内,引起相应部位的病变。近年来有关该方面的病例报道日益增多,应当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

    1.2.1  流行情况  棘阿米巴角膜炎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据CDC统计,美国在1989~1998年10年间,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病例几乎增加了3倍。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病例数已超过1350例,我国也有近30例。

    1.2.2  侵入眼的阶段  滋养体、包囊阶段均可致病。

    1.2.3  侵入眼的途径  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有以下几种感染方式:(1)人在游泳或以其他形式接触污水时,虫体直接侵入眼内和眼眶组织而感染;(2)在使用隐形眼镜时,随护理液或受污染的隐形眼镜镜片等带入眼内而感染,国内外学者都曾在隐形眼镜上分离出致病虫株;(3)经破损的皮肤伤口侵入体内,经血液循环至眼、脑等全身组织器官等处。

    1.2.4  病原形态  分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滋养体:体长,形状不规则,活动时体表突起多个棘状伪足,虫体大小为10~40 μm,核1个。包囊:类圆型,直径5~20 μm。囊壁为双层,外层皱缩状,内层光滑。

    1.2.5  对眼的损害  棘阿米巴侵入眼内,以二分裂法繁殖,引起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溃疡、色素膜炎等。患者眼部有异物感,视力模糊、流泪、羞明、睫状体充血、剧烈的疼痛等,严重者可形成化脓性角膜溃疡、角膜穿孔及眼前房积脓,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1.2.6  诊断方法  本病的诊断困难,易与细菌、病毒引起的角膜炎相混淆。(1)临床诊断:询问患者近期有无接触污水史、是否佩戴隐形眼镜、最近有否急性角膜炎经抗生素治疗而无效现象,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均具有诊断意义。(2)病原学诊断:可取患者角膜刮取物或分泌物涂片,经染色后检查病原体确诊。但该法检出率低,故可将其接种到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5天(45 ℃),待数量繁殖增多后再进行图片染色检查。

    1.2.7  防治原则  根据该虫感染的方式和特点,注意不在污水中游泳,佩戴隐形眼镜时注意卫生,避免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棘阿米巴的包囊对抗细菌、真菌和病毒药物有极强的抗性,故目前尚无治疗本病的理想药物,国外曾使用0.02%的洗必泰眼药水滴眼,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可阻止包囊的形成。另外,在体外试验中发现,酮呱咪唑也有一定的疗效。

    2  医学节肢动物类医学节肢动物的种类繁多,少数种类的成虫或幼虫寄生人或动物,成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的医学节肢动物重要的有4个纲,约有几十种,能寄生于人眼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蝇蛆(蝇幼虫)  为蝇类的幼虫。蝇的种类繁多,我国有850余种。多数蝇类的蝇蛆营自生生活,少数可专性或暂时寄生于人和脊椎动物的组织、器官及腔道中,引起相应部位的蝇蛆病。能引起蝇蛆病的蝇种,目前有记载的至少包括皮蝇科、狂蝇科、胃蝇科、寄蝇科等15个蝇科中某些种类。可侵入人眼引起眼蝇蛆病的蝇类有12种和1个属(未定种),其中以狂蝇科中的狂蝇属和鼻狂蝇中的种类较为重要,本文在此一并简介。

    2.1.1  流行情况  能侵入眼内的蝇类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16个省市自治区,以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多见。发病季节在成蝇密度较多的夏秋季节,多为羊狂蝇。患者多为单眼发病,感染数量不等,多为10~40条,尚有达70条(羊狂蝇)的报道[1]。

    2.1.2  侵入眼的阶段  蝇蛆分4个龄期,侵入眼内的多为1龄幼虫。

    2.1.3  侵入眼的途径  蝇蛆侵入眼内的形式因种而异:羊狂蝇感染(侵入)眼的方式比较特殊,成蝇以极快的速度直接将幼虫产入眼内,许多患者主诉感染过程为在不经意间曾被飞行的虫体碰撞到眼部后,即有疼痛感、异物感,数小时后症状加重而就诊;牛皮蝇的感染(1龄幼虫)也可能经皮下组织,经结膜、巩膜侵入眼球内,或由结膜囊内入鼻腔、鼻窦,也可到达眼内;还有一些蝇蛆的感染,常因患者眼部的分泌物,诱使蝇将卵或幼虫产在眼部而感染。

    2.1.4  病原形态  自然界中常见虫体,不赘述。

    2.1.5  对眼的损害  虫体在人眼不能生存很久,多数情况下因患者挤揉眼部,使部分幼虫死亡或随泪液冲出而自愈。幼虫在眼中的寄生部位也不固定,因蝇种而异,如羊狂蝇多附着于角膜或结膜上,少数寄生于下眼睑结合膜穹隆部;牛皮蝇多寄生于眼球内。寄生于眼内的蝇蛆以其口钩固着于眼组织,由于虫体强烈的机械性刺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疾患,患者常表现眼睑水肿,难以睁眼,有异物感、刺痒、球结膜充血、红肿并伴有剧烈的疼痛、畏光流泪等急性炎症反应。侵入眼球内的虫体,可引起眼球萎缩、视网膜剥离、玻璃体浑浊、眼内炎等,以致失明。

    2.1.6  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根据发病季节,询问患者近期有无被飞行虫体碰撞眼部史,以及有无眼部临床症状等初步诊断;(2)病原学检查:翻开眼睑,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眼内有无虫体诊断。

    2.1.7  防治原则  在多蝇的季节,通过注意眼部卫生、防蝇灭蝇等措施避免感染,均可起到预防的作用。人眼蝇蛆病较易处理,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再用0.5%~2.0%地卡因溶液滴眼麻醉蝇蛆,用生理盐水湿棉签将虫体取出(棉签接触虫体后,立即捻转),最后用消炎药水或眼膏涂于眼内即可,一旦虫体全被清除,症状会很快消失。

    2.2  阴虱  虱隶属昆虫纲、吸虱目、虱科。根据虱的形态和寄生部位等特征,将人虱分3种:体虱、头虱、阴虱。阴虱正常寄生于阴毛和肛毛上,偶寄生于睫毛、眉毛、头发、胡须等处,引起眼睫虱病和其他部位的阴虱病。

    2.2.1  流行情况  国外主要流行于娼妓盛行的国家和地区,如尼日利亚的娼妓感染率为52.69%。我国人虱的感染率自20世纪80年代后渐增,估计3种虱每年的感染者约有3亿人(裘明华,1995)。近年来,阴虱病的感染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眼睫虱病的感染也有随之增加。

    2.2.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

    2.2.3  侵入眼的阶段  成虫、幼虫(若虫)阶段均可。

    2.2.4  侵入眼的途径  通过不良的性行为和身体的密切接触以及共用衣物、床单等方式感染到阴毛、会阴毛发上,再经手传播至眉毛、睫毛等部位。

    2.2.5  病原形态  成虫: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宽短似蟹形,雌雄异体;灰白色,雌虱大小为1.5~2.0 mm,雄性稍小。足3对,以中、后足及抓握器粗壮,可以牢牢抓在毛发上;腹部5~8节两侧缘各具疣状突起,上有刚毛。若虫:分3个若虫期,各期的形态均似成虫,仅体小、体色浅、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而已。

    2.2.6  对眼的损害  阴虱紧贴皮肤抓握在眉毛、睫毛等毛干基部,以吸血为食。虫体叮咬吸血可引起毛根部的组织损伤、浆液渗出,加之虫体排除的虱粪,故在毛根处可见到黄褐色或红棕色的痂皮,同时伴有剧烈的瘙痒,患者经常搔抓和擦眼。虫体长期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的皮肤红肿、炎症、表皮脱落,形成对称性的眼睫炎,严重时引起边缘性角膜炎和葡萄球菌结膜炎,甚至形成毛囊脓肿。我国学者曾有鳞屑性睫缘炎、睑缘和睑结膜轻度充血等方面的报道。

    2.2.7  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根据睫毛根部的颜色、炎症、瘙痒等临床症状等初步诊断;(2)病原学检查:①检查虫体。选择有病理变化部位的毛发,用解剖刀尖将疑为虱体的黄褐色皮屑顺毛发向上轻刮,使其离开皮肤。若为活体,可见其“张牙舞爪”地不停活动,用肉眼或放大镜直接观察确诊;也可以连同毛发一齐剪下,置玻片上镜下观察确诊。由于虫体紧贴皮肤、甚小、体色与皮痂接近等原因,用肉眼观察较为困难(特别是若虫Ⅰ期),须仔细观察才能辨认。②检查虫卵(虮子)。成虫产卵于睫毛、眉毛毛干基部,可与检查成虫相同的方法检查确诊。

    2.2.8  防治原则  (1)预防:开展宣传教育,了解相关的知识,注意卫生和杜绝不正当的性行为,避免感染。(2)药物杀虫治疗:常用外用药物治疗,如1%的黄氧化汞软膏、5%的白降汞软膏等。

    2.3  蠕形螨(毛囊螨、毛囊虫)  蠕形螨类种类繁多,可能包括9000余种,分类且不统一。根据美国Krantz(1978)的分类系统,蠕形螨隶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辐螨亚目、肉食螨总科、蠕形螨科,该科分为5个属;目前已知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种类有120余种(包括亚种、变种),其中最常见的有15种[1]。寄生于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2种。蠕形螨为一类永久寄生性螨类,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类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以及内脏组织中,引起相应部位的皮炎、睑腺炎和内脏病变。

    2.3.1  流行情况  人体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学者报道人群的感染率为27%~100%。国内人群感染率也很普遍,根据各省区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感染率0.8%~81.0%。从4个月~90岁的人均可感染,其中以30~60岁的人群感染率最高。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每个毛囊一般寄生6~18个,最多达200个;皮脂蠕形螨常单个寄生于皮脂腺和毛囊中[2]。

    2.3.2  重要宿主  成虫、若虫寄生于人或哺乳类动物,故两者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

    2.3.3  侵入眼的阶段  成虫、若虫均可。

    2.3.4  侵入眼的途径  蠕形螨的侵入眼睫毛的方式,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如母亲亲吻婴儿或共用脸盆、毛巾等盥洗用具等。在面部有感染的同时,极易导致睫毛、眉毛等处的毛囊、皮脂腺的感染。

    2.3.5  病原形态  两种蠕形螨的形态基本相似。螨体细长呈蠕虫状,乳白色,半透明,雌雄异体。成虫体长约0.1~0.4 mm,雌虫略大于雄虫。虫体由颚体和躯体2部分构成。颚体短,位于虫体的最前端,由螯肢、须肢、颚基等构成。躯体分足体和末体两部分,在足体腹面有4对足,粗短呈芽突状。末体细长,其上有明显的环状横纹。毛囊蠕形螨细长,皮脂蠕形螨粗短。

    2.3.6  对眼的损害  蠕形螨主要寄生于鼻沟、鼻、额、颏部、外耳道、眼睫毛、眉毛等毛囊和皮脂腺内;也可寄生于颈、背、胸等身体各处的毛囊和皮脂腺内。由于虫体的寄生,可引起局部毛囊、皮脂腺的变态反应、细菌感染、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等一系列反应,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毛囊的潮红、充血、肿胀、粟粒状丘疹、脓疮、结痂及脱屑、痒感、烧灼感等。由于蠕形螨寄生部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日本学者将其分为9个类型,将寄生于眼睫毛内的划为眼睑炎型,该型的主要表现是睑板腺口发生红斑,睑毛稀少脱落,眼睑发红、眼睫毛囊炎症、睑缘炎、轻微瘙痒等。严重者可见眼眶部红肿糜烂、小脓疮、眼结膜脱屑等症状。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将蠕形螨病分为5个类型。有关病例统计分析显示,各型所占的比例是:酒渣鼻型占57.5%、毛囊炎型占27.5%、痤疮型占5.7%、脂溢性皮炎型占5.7%、眼睑炎型占3.6%,说明蠕形螨侵袭眼睫毛者并不少见。

    2.3.7  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观察感染者面部皮色是否一致,有否感染蠕形螨的征象;眼部有无感染蠕形螨的临床症状表现等,均可初步确诊。(2)病原学诊断:从面部或眼睑部毛囊、皮脂腺中检出虫体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方法很多,其中以拇指、食指挤压法、透明胶带粘贴法和毛囊拔出检查法最为常用。

    2.3.8  防治原则  (1)预防: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从小儿开始预防,如避免共用脸盆、毛巾等盥洗用具,以防止感染。(2)治疗:方法很多,包括中药西药、中西结合疗法,可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睑缘炎的治疗,常用1%白降汞或黄降汞油膏,外用。Post(1981)等用0.5%二硫化硒加0.5%的氢化可的松凡士林,每周外用1~2次,疗程21天,可使螨转阴。有学者用10%磺乙酰胺钠,亦有明显效果。涂药前先用棉球蘸温水擦净眼睑缘,尽量减少对角膜、眼结合膜的刺激。

    2.4  舌形虫  为一类专性寄生于动物和人的寄生虫,可引起舌形虫病。关于舌形虫的分类一直存有争议,过去曾将其误当为绦虫、线虫、棘头虫、蛭、蜱螨类等。当代舌形虫学专家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认为,该虫应归属于节肢动物们的甲壳纲,下分2个目,即头走舌虫目和孔头舌虫目,现已知的种类为118种,其中绝大多数寄生于各类动物,寄生于人体的有7种,侵入眼部的主要有腕带蛇舌状虫、锯齿舌形虫和大蛇舌状虫的若虫[1]。

    2.4.1  流行情况  舌形虫的分布很广,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动物感染锯齿舌形虫的省市自治区主要见于甘肃、陕西、西藏、青海、北京、贵州、四川等,如西藏林周县犬的感染率达72.73%,江孜县为33.33%,感染度1~9条(陈裕祥等,1988,1990)。人感染若虫的报道现仅见于西藏、广东、广西、辽宁、杭州、台湾等[1]。

    2.4.2  重要宿主  终宿主:成虫正常寄生于蟒、蛇、蜥蜴和鳄鱼等动物的鼻腔、肺、呼吸道内,还可寄生于野生和家养的食肉类动物,如狐、狼、犬、猫等动物的鼻咽部,少数种类寄生于食草动物及人类。中间宿主:幼虫、若虫则主要寄生于牛、羊、兔、猪等80余种动物,也可寄生于人眼、肝、脾、淋巴结等组织中。

    2.4.3  侵入眼的阶段  感染性幼虫、若虫。

    2.4.4  侵入眼的途径  (1)误食虫卵感染:流行区的居民有食用蛇肉和蛇胆汁的习俗,虫卵可随蛇肉、胆汁被人食入而感染(杀蛇时被鼻咽部的虫卵污染);虫卵也可污染水体、蔬菜、食物等而被人误食感染。(2)误食幼虫感染:若食入寄生于动物的肝脏内舌形虫的幼虫、若虫可引起感染,如在苏丹有将生羊、牛肝脏做凉拌菜的吃法。在消化道内由虫卵孵出的幼虫或直接食入的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经组织内移行,侵入到眼或全身各器官中寄生。

    2.4.5  病原形态成虫  虫体扁平似葵花籽形,前端较宽,向后渐窄;虫体呈白色或乳黄色,半透明;雌虫体长为80~130 mm,前、后端宽分别为10 mm和2 mm;雄虫体长18~20 mm,前、后端宽分别为4 mm和0.7 mm。虫体具有90个轮状腹环。若虫:形状与成虫相似,体长约为4~8 mm。

    2.4.6  对眼的损害  根据舌形虫寄生部位,分为内脏舌形虫病和鼻咽舌形虫病两类。眼舌形虫病属于内脏舌形虫病。侵入眼部的舌状虫若虫,在眼睑、结合膜和泪囊等处成囊或脱囊,虫体游离浮动于眼前房。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以及由其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眼部的红肿、胀痛、急性虹膜炎、眼内压升高、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半脱位、视力下降等症状。寄生于眼眶组织时早期可形成嗜酸性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晚期形成纤维性囊包包绕虫体。

    2.4.7  诊断方法  本病诊断可采用下列方法:(1)临床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籍贯、职业、有无食蛇肉、蛇胆(血)酒和未熟透的羊、牛肝史,以及患者眼部的临床症状等,均可进行推测性诊断。(2)病原学检查:由于虫体侵入的部位广泛,绝大多数患者患有眼部患病的同时,往往伴有肝、肠等或其他部位的疾患,故可用:①组织活检法。用手术从患者的眼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取出肉芽肿块、钙化结节、纤维性囊肿物等,从中检查出活虫或虫体残骸诊断。②粪便中检出病原体诊断。当患者有腹痛、腹泻、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可试用从粪中检出虫体诊断。(3)免疫学诊断,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4.8  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如治疗病犬、病畜等,防止虫卵散播传染。(2)注意饮食卫生,不喝蛇胆(血)酒,不吃未熟透的动物肝脏等,避免感染。(3)手术取虫治疗:眼舌形虫多寄生与眼前房,故可见到活动、白色、被纤维鞘包围的半透明的虫体,可做角膜切开术取虫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兴保,吴观陵.现代寄生虫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08-951.

2 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17-890.


作者单位:250022 山东济南,济南卫生学校寄生虫学教研室(△解剖生理学教研室,*英语教研室)

作者: 韩东海,冯本国△,韩亚蕾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