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新生儿窒息抢救的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和主要死亡原因,及时正确地处理新生儿窒息,能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现将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1月抢救新生儿窒息53例,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04年1月,窒息患儿53例,其中轻度窒息22例,重度窒息31例。2窒息原因羊水胎粪污染13例,胎心异常12例,宫缩乏力,胎吸助产1......

点击显示 收起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和主要死亡原因,及时正确地处理新生儿窒息,能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现将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1月抢救新生儿窒息53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4年1月,窒息患儿53例,其中轻度窒息22例,重度窒息31例。

  1.2 窒息原因 羊水胎粪污染13例,胎心异常12例,宫缩乏力,胎吸助产16例,脐带过短(20cm)1例,胎盘早剥2例,湿肺1例,妊高征4例,巨大儿4例(出生体重4100~4500g)。

  1.3 复苏抢救方法 娩出后迅速吸净口咽鼻腔黏液,对轻度窒息儿给予刺激足底,如1min不见改善,立即在喉镜直视下清除咽部黏液仍无呼吸者进行气管插管,并用口行气管内吸引1~2次,按复苏囊进行间歇正压给氧(IPPV)。重度窒息出生后立即喉镜直视下清除咽喉部黏液,迅速气管插管及气管内吸引,然后按复苏进行IPPV,如心率60~80次/min,心脏按压100~120次/min,如仍心动过缓,并行气管内给药1∶10000肾上腺素0.5~1ml直接从气管插管口推入,每5min1次,连续使用3~4次,心率恢复100次/min以上,面色红润,呼吸建立,病情平稳后方可拔管。对反复出现呼吸暂停者给氨茶碱4~5mg/kg(早产儿4mg/kg,足月儿5mg/kg)加葡萄糖溶液静脉滴入,以后按维持量2mg/kg并根据病情,q6h或q8h静脉滴入,对血压低休克者多巴胺2~5μg/(kg·min),静脉滴注,建立呼吸气道通畅,常规5%碳酸氢钠2~3mg/kg加3.5倍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滴入,有脑水肿者给20%甘露醇2~5mg/kg或地塞米松5mg静滴,必要时6h重复1次,疑有颅内出血者予以维生素K 1 5mg,止血敏250mg静滴,复苏成功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保暖和能量补充。

  2 结果

  53例窒息经抢救存活47例,死亡6例,存活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轻度气胸3例,吸入性肺炎44例。死亡儿主要死于合并症或并发症如颅内出血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并左肺发育不全1例,胎粪吸人综合征并纵隔气肿1例。其中1例在产房复苏失败。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若出生时无窒息,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亦属窒息,严重时呼吸功能障碍,氧及二氧化碳交换能力丧失,导致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集聚及酸中毒,是以呼吸障碍导致缺氧为主的综合征。由于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引起体内血液重新分布,从而保证生命重要器官如心脑肾上腺等处的供血,如缺氧继续,无氧代谢使酸性产物极度增加,导致重度代谢性酸中毒。使体内储存糖原耗尽。血流代偿机制丧失,心脏功能受损,心率及动脉压下降,生命器官供血减少,脑损伤发生等。是围产期小儿死亡和伤残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新生儿复苏抢救以分秒必争,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笔者以ABCDE方案为主。关键在于清理呼吸道,建立呼吸,保证气道通畅,使肺膨胀起来。确保肺泡充分通气,提高PO 2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气管插管是实现这一关键措施的有效方法。它不仅保证气道通畅,而且为气管内用药及给氧提供方便。本组重度窒息儿气管插管31例,复苏成功30例,成功率96.7%。新生儿窒息尤其重度窒息,常伴有混合性酸中毒,在尚未建立有效通气,给氧前,不可使用碱性溶液,一方面可加重呼吸性酸中毒,另一方面若碱性溶液浓度过大,可致颅内出血、室颤、碱中毒等。但在完全清理呼吸道,建立有效通气加压给氧后,可给5%碳酸氢钠2~3ml/kg,加3.5倍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有利于复苏的成功,笔者对建立有效通气后常规给予碱性溶液,效果可佳。新生儿窒息,不用洛贝林、可拉明中枢兴奋剂,因引起几次强有力的呼吸而不能使呼吸建立,反而会使咽部或气管内的胎粪吸入下气道而无法清除,使复苏难于奏效。而氨茶碱可使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心脏兴奋,心肌收缩力加强,同时还具有轻度兴奋利尿中枢作用,且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兴奋呼吸中枢的有效药物。对31例重度窒息患儿反复呼吸暂停者常规应用氨茶碱效果显著。在分娩前4h用过麻醉药而导致新生儿呼吸抑制者,给予纳洛酮。呼吸心率正常,而仍有中枢性的全身发绀,往往是血氧仅供应正常心率,而不够全身需要或有先天畸形所致,这种不够正压给氧指征的发绀应给80% ~100%的常压给氧,待皮肤颜色转红再逐渐减低氧浓度,以免氧中毒。

  (编辑海 天)

  作者单位:022150内蒙古牙克石内蒙林业总医院 

作者: 杨惠萍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