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病毒性脑炎及治疗前后脑脊液干扰素浓度测定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并观察脑脊液干扰素在鞘注前后的浓度变化情况。方法将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鞘内注射干扰素,同时又分为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脑脊液,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脑脊液干扰素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并观察脑脊液干扰素在鞘注前后的浓度变化情况。 方法  将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鞘内注射干扰素,同时又分为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脑脊液,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脑脊液干扰素浓度。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两种不同剂量干扰素疗效比较,大剂量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小剂量组,提示其脑脊液干扰素浓度的高低与临床疗效大小呈平行关系。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鞘内注射 干扰素 浓度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采用肌肉及静脉注射治疗病毒性脑炎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鞘内注射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采用鞘内注射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进行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12月~2003年5月以来,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病毒特异性抗体、脑电图、头颅CT及MRI等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的76例 [1] 。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3个月~14岁。发热76例,头痛、呕吐55例,抽搐47例,意识障碍49例,精神异常5例,肢体瘫痪21例,脑神经障碍9例,口周疱疹3例。应用ELISA方法对脑脊液进行病毒特异性抗体(IgM)测定,其中柯萨奇病毒18例,埃可病毒13例,腺病毒2例,单纯疱疹病毒1例,EB病毒1例。脑电图异常58例,头颅CT异常3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经抗感染、脱水降颅压、镇静、吸氧及对症处理,对照组除以上治疗外采用干扰素100万u肌注,每日1次,共用3次。治疗组:在一般处理的基础上(不给干扰素肌注),采取鞘内注射干扰素,方法为对患儿进行常规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3ml送检,将干扰素(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α-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ml,然后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治疗组又分为小剂量组(19例):5岁以下给3万u,5岁以上给5万u;大剂量组(19例):5岁以下5万u,5岁以上给10万u。所有病例均在应用干扰素前和2d后分别采集脑脊液进行干扰素浓度测定。

  1.2.2 干扰素测定方法 采集的脑脊液经3000rpm离心后取上清液置-20℃冰箱冻存,采用改良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进行干扰素测定,标志细胞选择人羊膜细胞Wish株,攻击病毒采用滤泡性口腔炎病毒,由北京中国医学预防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协助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ˉ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构成比用χ 2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0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2 =4.67,P<0.05)。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略)

  2.3 治疗组中大小剂量的疗效比较 见表2。

    2.4 治疗前后脑脊液干扰素浓度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脑脊液中均未测出干扰素,治疗后对照组(肌肉注射干扰素组)脑脊液未测出干扰素,而治疗组脑脊液中干扰素浓度(u/ml)明显升高,其中大剂量组干扰素浓度(2.28±1.23)与小剂量组(1.06±0.77)比 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脊液干扰素浓度与临床疗效呈平行关系。

     表2 不同剂量干扰素的疗效比较 (略)

  2.5 不良反应 在治疗的38例患儿中尚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一组与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患儿病情凶险,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目前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调节蛋白质,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它可以与细胞表面特殊受体结合通过一系列中间代谢使多种胞浆酶激活。这些酶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时的转录、翻译、装配、释放。因而干扰病毒核酸及蛋白的合成,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也可作用于未感染细胞免于各种病毒侵袭从而中断病毒的复制和感染的扩散。干扰素还可以调整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调控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NK细胞的活性,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参与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而改善特异性防御功能,有利于病毒清除。病毒性脑炎的病程早期采用干扰素肌注或静脉滴注治疗病毒血症,其疗效已得到证实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干扰素作为一种糖蛋白,很容易被酶水解、破坏、失去活性,在全身性应用时干扰素经过血液循环到达病灶局部的干扰素量很少,更多的干扰素消耗在到达病灶之前。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其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程度对治疗方案选择甚为重要,干扰素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2] (本文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脑脊液中均未测出干扰素)。所以如果中枢神经系统有病毒感染,通过全身给药要清除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病毒,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采用局部给药———鞘内注射,使干扰素直接到达病毒侵袭的组织器官起到抗病毒效应,避免了器官前消耗。通过本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其退热、惊厥控制、意识清醒、肢瘫恢复、头痛呕吐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我们同时采用两种不同剂量来治疗,并对两种剂量的疗效进行比较,大剂量干扰素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小剂量组,与脑脊液干扰素浓度成正比。鞘内注射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张育才等 [3] 提出局部用药的设想,杨藻宸、徐叔云等 [4,5] 有鞘内注射的描述,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的报道。据笔者38例临床观察尚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出现,需积累更多病例进行观察。尽管在临床使用上尚须进一步积累资料,以探讨干扰素最优化的治疗剂量及疗程 [6] ,但本研究结果毕竟为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53.

    2 王育新,沈德新.干扰素的临床应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4.

    3 张育才,王岱明.重组干扰素α-2a治疗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前后体液干扰素水平变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1):3.4 杨藻宸.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663.

    5 徐叔云.中华临床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

    6 耿洪业,王少华.实用治疗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6. 

  (编辑海 鹰)

  作者单位:071051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

作者: 高宗勋 宋义琴 唐 卉 王杰英 魏彦红 张立红 王 刃 雷淑琴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