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凝血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早产儿的高胆红素血症是影响早产儿生存率的首要疾病,同时早产儿易发生出血倾向,如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可高达65%[1],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为成人的6倍,可致肺出血[2]。早产儿出生时凝血酶原仅为成人的10%,生后2~3天降至最低,后逐渐恢复,加之早产儿的肝脏发育不成熟,以致凝血酶原和凝血Ⅷ因子较少,且Ⅸ、Ⅻ因子......

点击显示 收起

  早产儿的高胆红素血症是影响早产儿生存率的首要疾病,同时早产儿易发生出血倾向,如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可高达65% [1]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为成人的6倍,可致肺出血 [2] 。早产儿出生时凝血酶原仅为成人的10%,生后2~3天降至最低,后逐渐恢复,加之早产儿的肝脏发育不成熟,以致凝血酶原和凝血Ⅷ因子较少,且Ⅸ、Ⅻ因子的平均含量仅为成人的30%~50%,生后6个月始达到成人水平 [3] 。
  
  本文主要研究早产儿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测定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4年5月~2005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生后3天(SD57±10h)出现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50例为第1组。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按照《实用新生儿学》有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4] 。其中原发疾病有吸入性肺炎20例,有缺氧缺血性脑病12例,有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有新生儿颅内出血8例。同时收集生后3天(SD56±11h)未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标本24例为第2组(对照组)。两组早产儿孕周为28~37周,男∶女=1.05∶1,体重1500~3020kg。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入院时年龄及主要原发疾病、窒息抢救史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排除胆道闭锁、肝脏疾患、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动静脉插管等。
   
  1.2 方法 两组标本均取股静脉血2ml离心分离血浆用于PT、APTT、Fib、PTINR、TT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的测定结果 (略)
    
  3 讨论
    
  足月新生儿的脐血凝血因子低于正常人,尤其是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这与胎儿在宫内环境维生素K缺乏以及肝脏功能未完全发育有关。而且由于新生儿维生素K代谢基础浓度低,吸收量少,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出生时凝血因子活性很低 [5] 。早产儿PT、APTT、TT较足月儿均延长,Fib减少,与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 [6] 。而且早产儿凝血因子Ⅱ、Ⅶ、Ⅹ、α—2抗血纤维蛋白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性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生后随着日龄均有增加,而血小板指数生后变化不大(除了巨血小板指数在小于孕29周时生后在改变) [7] 。
   
  在本实验中我们可以看见出:早产儿在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与未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比较PT、APTT明显增加,而TT变化不大。早产儿的凝血功能较足月儿差,而在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凝血功能更差。这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穿刺部位出血不止、脐部容易出血等情况相符合。早产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而出血时间变化不大,说明早产儿容易出现出血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的关系不大,而与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水平的下降和前体蛋白PIV-KA增高可能有关,因维生素K缺乏时PIVKA不能羧化产生上述有活力的凝血因子,故无活性的PIVKA堆积而增高造成PT、APTT延长。
   
  另外研究表明,黄疸对感染性疾病史血浆中TFPIAg和TFAg含量均有影响。胆红素显著增高组的TFAg上升程度大于胆红素轻度增高感染组。表现出TFPI/TF比值的进一步下降,表明黄疸可提高血浆TF的水平,特别是感染的新生儿加重体内抗凝和促凝作用的失调 [8] 。而早产儿因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加之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机体凝血及抗凝系统平衡关系被破坏。故早产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检查凝血功能将更有利于治疗,指导我们正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纤维蛋白原制剂、维生素K、苯巴比妥等,对提高早产儿的救治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惠金,吴圣楣.早产儿脑室出血的早期诊断和防治.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10-112.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8-410.
   
  3 孙宏伟,孙琼.胎儿止血作用的发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6,23(1):1-5.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6-277.
   
  5 林超琼,梁友玲,王勇,等.婴儿维生素K缺少出血症临床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2):85-86.
   
  6 张金莲,高平,司予比.早产儿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2):155-156.
   
  7 Beverley D W,Inwood M J,Chance GW.Normal homeostasis parame-ters;a study in a well-defined in born population of preterm infants.Early Human Device,1984,9(3):249-257.
   
  8 丘少杰,钟乐,何晓凡.新生儿感染性黄疸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的变化.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04-106. 

  (编辑含 秋)

  作者单位:400020重庆解放军第324医院儿科

作者: 陈霞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