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7期

胃电图分析儿童厌食(附100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应用体表电极描记胃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测方法,测定体表胃电图发现儿童厌食有异常胃电活动。方法应用WFCD-4D胃肠电分析仪(合肥爱科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制造)对受检儿童进行体表胃电测试,连续测定胃电活动6min40s。结果在胃部的体表投影上测出胃电图主频显示:10例正常儿童胃电图波形活动很有规律,主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应用体表电极描记胃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测方法,测定体表胃电图发现儿童厌食有异常胃电活动。方法  应用WFCD-4D胃肠电分析仪(合肥爱科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制造)对受检儿童进行体表胃电测试,连续测定胃电活动6min40s。结果  在胃部的体表投影上测出胃电图主频显示:10例正常儿童胃电图波形活动很有规律,主频为2.4~3.7cpm/min;90例厌食患儿胃电图主频活动<2.4cpm/min,波形紊乱,提示胃动过缓。对照组为(3.02±0.44)cpm/min,厌食组为(1.54±0.62)cpm/min,两组比较,P<0.01。结论  胃电图对儿童厌食是一项较好的辅助检查工具,也是诊断胃动力功能异常和其他胃部疾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胃电图;儿童厌食;分析

    厌食是儿科中最常遇到的临床症状,如:不思饮食、早饱、餐后腹胀是儿童常见的一类上消化道症状,其中很大一部分患儿缺乏器质性疾病证据,而归类于厌食症。小儿长期厌食会引起营养不良甚至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儿童学习、生活质量。引起厌食的原因很多,但关于儿童厌食胃电活动的报道甚少。本文通过测定体表胃电图发现儿童厌食有异常胃电活动。现将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1月所检查患儿符合厌食标准的90例和正常同龄儿童10例作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90例,男49例(55.44%),女41例(45.56%);年龄4~14岁,其中4~6岁36例(40%),男19例,女17例;7~9岁44例(48.89%),男25例,女19例;10~14岁10例(11.11%),男5例,女5例。病程≤6个月4例(4.44%);≤1年11例(12.22%);>1年75例(83.33%)。平时不思饮食,无饥饿感,每日进食量少,精神状态良好,照常活动,运动量适中,仅体形消瘦。有部分患儿有时出现腹痛、嗳气和便秘。临床上均已排除了结核病、肝炎、肠道寄生虫病和上消化道病变。对照组为10例,无厌食及消化道症状的正常同龄儿童,男6例,女4例。

  1.2  方法  选用相对隔离的检查室,应用WFCD-4D胃肠电分析仪(合肥爱科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制造)对受检儿童进行体表胃电测试。测试前3天不服任何药物,并禁食12h,在测试前患儿安静休息30min,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受检儿童取仰卧位,用75%酒精清洁被测部位皮肤,然后用生理盐水清洗,进行检测。胃电仪探头放置于胃体部、胃小弯部、胃大弯部的体表投影处,应用单极法四导测试连续测定胃电活动6min40s。记录过程中保持室内安静,但不能使受检儿童入睡。由微机及相应软件对所搜集的胃电信号进行富里叶频谱分析,所有受检儿童均由专人进行检查、观察指标[1]。胃平滑肌始终存在电活动,控制胃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了解胃电活动也是检查胃运动功能的主要方法。在人体应用的方法有腔内胃电图和体表胃电记录。前者将电极直接置于胃窦、胃体黏膜,可准确记录到胃平滑肌电活动情况,是诊断胃平滑肌异常活动的有效方法,然而,因其侵入性难以在临床普遍开展。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应用体表胃电记录技术,即胃电图(EGG),它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因操作简单、准确性强和可重复性而得到认可[2]。

  2  结果

  在胃部的体表投影上测出胃电图主频显示:10例正常儿童胃电图波形活动很有规律,主频为2.4~3.7cpm/min;90例厌食患儿胃电图波形活动无规律性,主频<2.4cpm/min,波形紊乱,提示胃动过缓。对照组为(3.02±0.44)cpm/min,厌食组为(1.54±0.62)cpm/min,两组比较,P<0.01。

  3  讨论

  EGG是通过上腹部胃的体表投影位置记录到的电活动。自从1922年Alvarez首先检测到胃电活动以来,在胃电图的测量、分析和规范化方面已有很大的进展。胃电活动有慢波与快波之分。慢波即基本电节律;快波又称动作电位,负载于慢波之上。体表胃电图能准确反映胃的慢波,胃窦部的胃电较胃体有更高的振幅。胃电图主频能准确反映胃的节律,在胃电图的参数中,主频的可靠性目前已无多大异议。正常人胃电主频比较稳定,一般认为正常胃电主频与正常胃动力有关[2],而节律失常与胃动力障碍有关[3]。正常人的峰值频率标准尚未完全统一[4]。胃的节律异常分为胃动过速、胃动过缓和混合性节律失常。胃动力障碍在非器质性病变中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5]。为了便于比较,在本组研究中应用国内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电极定位方法,通用主频正常指标2.4~3.7cpm/min,也在规定时间内记录到了稳定和规则的图形。

  EGG由于它无创伤、无痛感、儿童乐于接受等优点,因而特别适用于儿童。另外,EGG检测手段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使分析手段更准确、更科学。本组采用运行谱分析法,它不仅提供了频率、振幅的信息,而且提供了频率、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动态信息。通过本组资料分析,胃电图可以区别正常与异常胃部情况。符合文献报道[6]。儿童厌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消化系统疾病或全身疾病导致厌食。但笔者发现较多非病理性的,即功能性厌食。如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是厌食的重要原因,高蛋白、高糖和某些含添加剂的饮食可使食欲下降;挑食、不吃蔬菜、饭前吃糖果等零食以及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也影响食欲;有时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小儿采取勉强和强迫进食,反而引起类似神经性厌食。本文对90例此类厌食儿童进行胃电图检查,发现他们胃电图波形紊乱,慢波不规则,主频值下降,提示胃动过缓。而10例正常对照组的胃电图显示,波形规则,幅度均匀平稳,慢波很有规律,主频为2.4~3.7cpm/min,与厌食患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因此,胃电图在检测胃功能异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胃电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初筛,并通过研究胃电图与胃运动、胃排空关系,可以促进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故笔者认为胃电图对儿童厌食是一项较好的辅助检查工具,也是诊断胃动力功能异常和其他胃部疾病的有效方法[3]。

  另外笔者给厌食儿童口服胃动力药吗丁啉等,患儿食欲得到明显改善,符合国内文献报道[7]。吗丁啉(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能促进固体和液体胃排空,抑制胃容纳舒张,协调胃窦-十二指肠的运动,松弛幽门,从而缓解消化道不良症状。

  据国内文献报道:患儿在学习紧张、考试期间、受惊吓、老师批评、家长责备及独处(父母出差时)等情况下,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及厌食,经减轻学习压力、脱离考试环境及患儿进行心理安慰后部分患儿症状好转,这与国内外报道相一致[8]。1998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胃肠病专题会议上,对功能性胃肠病达成了新的共识,对疾病的认识由单一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模式,建立了以症状为基础的认识功能性胃肠病的排除性诊断方法,即必须排除由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功能紊乱;增加了神经胃肠病学新概念,认识到虽然每种病的发生部位、症状不同,但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包括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相互作用,脑-肠肽和受体改变[9]。总之,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尚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从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到诊断标准以及防治等,都必须加以认真研讨与认识。

  【参考文献】

  1  周吕,柯美云.胃肠动力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47.

  2  张开光,胡运彪,曹树东.胃电图及其在胃动力研究中的应用.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995,15:67-69.

  3  周吕.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7):392-395.

  4  张开光,胡运彪,王承党,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胃电图和胃排空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6,35:317-321.

  5  梁锦雄,蒋丽荣,郭季东,等.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激素、胃动力学相互关系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1):677-679.

  6  金宗平,侯安存,于中麟,等.胃电图检测小儿胃及十二指肠病50例分析.中华儿科杂志,1999,37(5):300-301.

  7  张寅,许春娣,蒋莹,等.小儿厌食胃动力改变及治疗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2):760-761.

  8  唐艳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身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2,22(4):247-249.

  9  陈舜年,许春娣.儿科消化病临床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07-113.

  作者单位: 750011 宁夏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含  秋)

作者: 余华孟鹃张柳敏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