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复苏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与药物合理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在心肺复苏的紧急状况下,迅速建立可靠的血管通路,是决定抢救成败的关键,尽可能做到在复苏的第1min内建立成功,并经此途径给药补液,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静脉途径是最理想的选择,常用的复苏药物及液体,均可由此通路给予。但由于血管塌陷及不影响胸外按压的进行,静脉穿刺很难成功。骨内通路、气管内通路应积极建立,......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心肺复苏的紧急状况下,迅速建立可靠的血管通路,是决定抢救成败的关键,尽可能做到在复苏的第1min内建立成功,并经此途径给药补液,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静脉途径是最理想的选择,常用的复苏药物及液体,均可由此通路给予。但由于血管塌陷及不影响胸外按压的进行,静脉穿刺很难成功。骨内通路、气管内通路应积极建立,凡能静脉途径给予的药物液体均可由骨内通路供给,气管内通路仅能供给部分应急的药物,不宜输液用,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如下方面。

  1  给药途径

  1.1  建立静脉通路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为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较难做到的,因此必须注意:(1)选择最大、最易穿刺部位的静脉,如股静脉、肘正中静脉、踝部大隐静脉等。而平时常用以输液用的头皮小静脉,往往因塌陷既不易穿刺成功,也不宜快速输液或给药,故在急救时不宜选用头皮小静脉。(2)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应中断复苏术的进行,因此应选择远离操作部位,如选择臂、手、腿、脚处的大静脉,不妨碍按压术的进行。(3)如连续3次或90s以内静脉穿刺不成功,则应改为骨内通路,输注药物。

  1.2  中心静脉插管  中心静脉通路是较通畅的给药途径,很少有药物渗出,但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费时长,且要有熟练的技术,要求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如能迅速安全的建立成功此通路,可以考虑使用。可供穿刺的静脉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静脉、腋静脉、股静脉等,其中以颈外静脉和股静脉较常选用,由于股静脉易固定,内径较粗,以及所处的部位不干扰复苏术的进行,首先被考虑选用。小儿中心静脉插管的并发症较成人多见,如全身感染、动静脉出血、血栓形成、静脉炎等,因此非不得已一般不首先选用中心静脉途径。大隐静脉切开术:若5min内仍未建立外周静脉或骨内通道,应考虑大隐静脉切开术,一般在内踝的前侧,操作方便,且不影响心肺复苏术的进行,但需无菌操作,且费时较长,常常超过10min,术后感染的机会也较多,因此不首先考虑。

  1.3  骨内通道  20世纪40年代,该通路即被应用于临床,且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能用静脉通路输注的药物和液体,都可以通过骨内途径给予,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发现也有少数病例(<1%)发生继发感染,如骨髓炎、骨筋膜综合征、皮下脓肿、脂肪栓塞等,近年来由于小静脉穿刺技术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骨内通路作为给药输液的途径,但在复苏的紧急状况下一时静脉通路建立有困难时,建立骨内通路被认为是最佳选择,能迅速有效的建成该通路,作为临时性给药输液的途径。选择该通路的指标是:(1)年龄在6岁以内的小儿;(2)在复苏过程中静脉穿刺3次或90s以内没有成功。穿刺方法:尽可能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位置:于胫骨前正中的平坦面,胫骨粗隆以下1~3cm处,固定穿刺部位,使针与胫骨长轴成90°(或60°)进针轻巧捻转针体,阻力突然降低,则提示进入骨髓腔,此时针能保持直立,抽出针芯后见有骨髓液,或给输液体后能顺利通过而无皮下渗出,证明已进入骨髓腔。该项操作技术简单,成功率高,费时少。仅30s就可以完成,能迅速有效的建成给药输液的途径,被誉为一条永不塌陷的静脉通路,一些能从静脉给予的药物和液体,都可通过骨髓腔输入,还能根据需要调整输液的速度,要求临床急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该项穿刺技术。骨内通道在给药输液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机会不多,但一旦发生多较严重,因此该通路仅供紧急状况下暂时性使用,不宜长期用,待静脉通路建立成功后,应中止该通路,改为静脉通路给药。

  1.4  气管通路  静脉或骨内通路是最好的给药、补液途径,但在复苏过程中,若已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且在3~5min内上述通路仍未建立成功,在紧急状况下也可以气管内给药,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纳洛酮等,但气管内给药的剂量应大于常规静脉给药的剂量,如肾上腺素气管内给药的剂量可大于静脉剂量的10倍,即给予(1∶1000)的溶液0.1mg/kg,并以0.9%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婴儿)~10ml(成人),滴入到气管导管内,尽量使药物到达气管顶端,以利吸收。但稀释液量不宜过多,以免肺表面活性物质被稀释,影响肺膨胀功能,为确保药物吸收的效果,给药后再以3~5ml 0.9%氯化钠液冲洗,并手控复苏囊正压通气数次。

  1.5  心内注射  心内注射给药曾被认为是传统的复苏方法,但目前认识到该途径给药弊大于利,有许多缺点,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主张心内途径给药,使用心内途径存在的问题是:(1)必须中断心外按压术的进行,影响复苏;(2)有可能导致气胸、冠状动脉损伤、心包填塞等并发症;(3)药物一旦注入心肌内可致室颤、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等严重后果。穿刺部位同心包穿刺,进针最佳部位在剑突下与左肋弓夹角处,或胸骨左缘第5肋间或第4肋间。

  2  复苏时常用的药物

  2.1  氧气  复苏时均有严重的低氧血症,故把给氧视为给予药物一样的重要,递送到组织中的氧量决定于吸入氧的浓度、血液带氧量、血红蛋白浓度、心脏输出量、氧的弥散力等。给予正确的心脏按压术时,心每搏输出量只有正常搏出量的25%~30%,能提供的氧量也只有正常需要量的16%~17%,因此在复苏过程中应给予高浓度的氧,甚至100%浓度的氧,经输氧治疗后,如瞳孔由扩大变为缩小,则为有效的最早指征,随后皮肤黏膜亦转为红润。

  2.2  肾上腺素  长期来,肾上腺素一直被用为心脏骤停的首选复苏药,肾上腺素具有α和 β肾上腺素能效应,α肾上腺素能可使血管收缩,增加全身血管阻力,升高血压,减少血液流向内脏、黏膜、皮肤血管床,而心脑血管α受体较少,血管收缩不如周围血管收缩明显,故心、脑供血供氧增加,从而达到复苏的效果。β肾上腺素能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松弛骨骼肌血管床平滑肌。临床适用于心源性心搏骤停;通气和供氧无效的心动过缓;非血容量不足性低血压等,给予有效的复苏剂最后可出现的心血管效应为:(1)心脏自律性增加;(2)心率加快;(3)心肌收缩有力;(4)体循环血管阻力加大;(5)血压回升;(6)心肌耗氧量增加等。

  剂量:首剂用标准剂量即1∶10000肾上腺素(0.1ml/kg)0.01mg/kg,静脉或骨内给药,如经气管内给药,则给10倍量,即0.1mg/kg。若无效,3min后可给大剂量肾上腺素0.1~0.2mg/kg。可通过任何通道给药,2~3次后仍无效则按20μg/(kg·min)持续静脉点滴直到心搏恢复,然后减量到0.1~1μg/(kg·min)维持。注意:肾上腺素有引起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应密切观察;在酸性环境、低氧血症或碱性药物中作用减弱;实验发现,经气管内给药其血药峰水平不及静脉给药峰水平的10%。因此气管内给药剂量应大于静脉给药的10倍量。

  关于大剂量肾上腺素使用的效果问题。目前仍无统一认识。有学者认为大剂量肾上腺素一次有效率高,可升高血压,增加心脑血液灌注,为抢救生命争取了时间,但也有学者认为大剂量肾上腺素虽可增加自主循环的恢复率,并不能改善心搏停止患者的预后。多数学者们认为,经理想的胸外按压,仍未能恢复自主循环时,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有一定的效果。对无脉搏、心脏停搏者用标准剂量无效,改用大剂量后有效果。也有学者观察到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后,心肌和脑皮质的血液灌注量仍低于心脑所需最低血流量,改用大剂量后可使心脑血液灌注量显著提高。所谓大剂量亦无统一标准,在小儿一般为每次0.1~0.2mg/kg,最大量<1mg。

  2.3  阿托品  是乙酰胆碱拮抗剂,能加快窦性心率或房性起搏和房室传导,适用于心肺复苏特别是心肺复苏后心动过缓的病例。小儿心动过缓多因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故改善通气和氧疗也很重要。常用剂量为0.02~0.1mg/kg,儿童最大剂量1mg,年长儿2mg。静脉注射,每5min 1次,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加大用量,气管内给药相当于静脉剂量的2~3倍,稀释成3~5ml,经超过气管插管顶端的导管注入,并用3~5ml 0.9%氯化钠溶液将药液冲入下气道。然后给予几次正压呼吸,如用药后瞳孔散大,反映阿托品已产生效果。

  2.4  纳洛酮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存在的部位,都有相应的阿片受体存在,特别是β-内啡呔,当机体在应激状态下,β-内啡呔释放量增加,可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发生低血压、低灌注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盐酸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的拮抗剂,能对抗β-内啡呔的作用,其作用迅速,静脉内给药<2min即开始生效,且持续时间达45min,数分钟后可重复应用。常用以逆转呼吸抑制、低血压、低灌注压、中毒等,剂量:文献报道的范围较广,0.005~0.4mg/kg,目前推荐的剂量是0.1mg/kg,适用于从出生至5岁或体重<20kg的小儿(>5岁或>20kg,可按2mg给药)。该药比较安全,副作用少,偶有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高血压、惊厥、心律失常等。

  2.5  钙剂  在正常的心脏中,钙离子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延长收缩期,增强心脏应激性,因此曾被列为心肺复苏的一线药物,近年来认识到在心搏骤停,心肌缺血缺氧,ATP酶缺乏,泵功能不能维持时,则钙离子大量涌入细胞浆内,是细胞死亡的重要途径。因此心肺复苏时给予钙剂,不仅无益,反能引起损害,故不主张常规使用钙剂,除非有明显低钙血症,且有低钙症状表现时,可选用10%氯化钙适量补充。

  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硝苯吡啶、利多氟嗪等,能阻滞钙离子内流,减少细胞受损,应注意已有心动过缓,或用洋地黄及β-受体阻滞剂后,再用钙通道阻滞剂,有可能发生低血压与心脏停搏。

  2.6  碳酸氢钠  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二氧化碳蓄积及严重低氧血症,迅速出现酸中毒。碳酸氢钠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用于纠酸的必用药物。但近年来认识在发生变化,心搏、呼吸停止时,由于低氧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通气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当进行复苏时,由于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恢复组织供氧与血液灌注,可使酸中毒缓解,因此对轻至中度的酸中毒不一定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纠正,但重度酸中毒仍须应用碳酸氢钠。有学者报道PaCO2导致脑脊液中pH值的变化比导致血浆中HCO3-浓度的改变更快更大;同样PaCO2增加,抑制心脏功能的程度比固定酸积聚而致的pH下降更明显。因此,强调复苏时通气的重要性,认为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是处理酸中毒和低氧血症的基本措施,而不把碳酸氢钠视为首选药物。在复苏时给予碳酸氢钠,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可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但复苏10~15min后,可酌情应用,美国儿科“高级生命支持疗法”中提出:在治疗轻至中度代谢性酸中毒时,不要用碳酸氢钠,尤其有低血容量时不要用,充分补充血容量,提供良好的通气,就可以解除酸中毒,目前对用碳酸氢钠较一致的看法是晚用、少用、慎用,不主张用高渗性碳酸氢钠。对严重的酸中毒,血流动力学状况不稳定者或经过度通气,恢复循环、心搏仍不满意者,以及高血钾症等仍需给予碳酸氢钠静脉或骨内注入者。

  2.7  葡萄糖  低血糖或高血糖对缺血的大脑都有影响,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如头部严重创伤、溺水、休克等,都有血糖升高,可损害神经系统并影响预后,尤其是复苏过程中或其前给予葡萄糖输入,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不能把葡萄糖作为常规输入,但较小婴儿或患有慢性病的小儿,糖原储备有限,当发生心肺功能障碍时,储备糖原很快消耗殆尽而出现低血糖症,如给予葡萄糖可使血糖迅速恢复正常而对机体有利。因此对心肺功能不全的危重病例应及时检测血糖,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给予葡萄糖液输注。如无检测条件,而临床又处于低血糖高危状态,或对复苏措施无反应时,也可根据临床表现给予葡萄糖输注,剂量可按0.5~1g/kg,最高浓度<25%,新生儿<12.5%,一般用5%葡萄糖盐水能为扩容的患儿提供0.5~1g/kg葡萄糖。

  2.8  利多卡因  通过抑制心脏自律性和室性异位起搏点,提高室颤阈值,为除颤首选药,常用于因缺血缺氧严重的酸中毒,心肌病变所致的室颤、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用法:1mg/kg稀释于5%葡萄糖液10ml中,静脉或骨髓内给予,用于气管内则需用蒸馏水稀释至3~5ml滴入。可5~10min后重复给药,总量<5mg/kg。也可首剂量给药后,以20~50mg/(kg·min)静脉点滴维持。如利多卡因浓度过高,可对呼吸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如有心功能、肝功能不全时,应减少剂量。

  2.9  多巴胺  是一种内源性的儿茶酚胺,具有α和β受体的兴奋作用,但β受体的作用较强,部分还有多巴胺能作用,剂量不同心血管的效应不同,中小剂量可使心搏出量增加,外周阻力不变或降低。大剂量可使外周阻力增高,根据滴速有不同反应,2~3μg/(kg·min)时,可使内脏血管扩张,全身血管阻力降低,6~10μg/(kg·min)时,有轻度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并使全身血管扩张。>20μg/(kg·min)时,有明显缩血管作用。多巴胺适用于液体复苏无效的持续低血压,或外周灌注不足的患者。

  作者单位: 410007 湖南长沙,湖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宋  青)

作者: 赵祥文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