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1期

早期微创解除包皮缩窄环治疗小儿包茎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小儿包茎、包皮感染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门诊经常遇到咨询及要求治疗的家长。小儿包茎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包皮环切术,近几年来采用气囊扩张法等治疗儿童包茎,但复发率较高。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微创解除包皮缩窄环治疗小儿包茎或短小阴茎32例,现报告如下。2病例选择(1)包茎:包皮口缩窄或包皮与龟头粘连,使包皮不能......

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包茎、包皮感染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门诊经常遇到咨询及要求治疗的家长。小儿包茎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包皮环切术,近几年来采用气囊扩张法等治疗儿童包茎,但复发率较高。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微创解除包皮缩窄环治疗小儿包茎或短小阴茎3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皮肤科门诊接诊患儿32例,年龄4~10岁,查体无手术禁忌证者。

  1.2  病例选择 

  (1)包茎:包皮口缩窄或包皮与龟头粘连,使包皮不能上翻外露龟头,或强迫上翻包皮,不能自行复位,易嵌顿者;(2)4~6岁患儿限于包皮口极小、排尿时出现包皮前端呈囊状膨大、排尿困难或反复出现包皮炎症者。

  1.3  手术方法

  1.3.1  麻醉方法 

  (1)能配合手术者采用局部麻醉。(2)不能配合或年龄小者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或口服水合氯醛加局部麻醉。

  1.3.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助手尽力使包皮向阴茎根部推移固定,术者以电离子手术机(广西南宁科伦新技术公司生产)在阴茎背部正中线处将包皮内外板纵行切开至冠状沟0.5~1cm处,一般≤1cm,注意保护龟头不受损伤,以无菌生理盐水湿纱布将粘连包皮向阴茎近端推移,若粘连紧密者可用蚊式钳慢慢分离,直至冠状沟,使包皮内板上翻伸展。

  值得注明的是,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有近1/3的患儿,在冠状沟偏后处皮下可见较明显的紧缩环,我们用电离子手术机切断其紧缩环,层次控制在浅筋膜层,结果包皮上下移动更为容易。切口处可酌情切除1个小三角形皮瓣,仔细止血后,以3-0~5-0号丝线缝合切口创面,内外板对合缝合,形成一个小扇形缺损。涂红霉素眼膏,以无菌纱布做帘状覆盖即可,不做特殊包扎,以免尿液浸湿切口。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1周,手术后6~8天拆线。

  1.4  结果 

  随访6~24个月,初步取得良好效果。

   2  讨论

  婴幼儿包茎或包皮过长一般来说为正常生理现象,在新生儿期,包皮与阴茎部都有粘连,包皮不能上翻,2~3岁时随阴茎和阴茎头发育,使粘连逐渐吸收,包皮随之逐渐上翻,露出阴茎头。但有不少小儿在上小学时仍然包茎,甚至排尿时出现囊状膨大或包皮内积有较多包皮垢。包茎的根本原因是包皮缩窄环紧束包皮,不可上翻,造成反复感染。

  小儿包茎的手术时机,顾方六教授认为:5岁以后仍有包茎者应及早行包皮环切术[1],但笔者发现众多家长及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以致很多小儿包茎早期得不到及时治疗,严重影响其正常发育,加上肥胖儿童增多,故10岁以后阴茎短小者明显增多。笔者遇到的阴茎短小者均有包茎现象,且粘连较重。如果至学龄期仍为包茎或包皮过长,将影响整个阴茎的发育。有学者统计青壮年阴茎发育不良424例,其中286例患有包茎或包皮过长,这说明包茎或包皮过长直接影响阴茎的发育[2],包茎患者发生阴茎癌的机会远高于无包茎者[1]。

  笔者采取的微创解除挛缩环治疗小儿包茎的目的在于尽早解除小儿包茎的外口挛缩,处理阴茎粘连,同时解除冠状沟后的皮下挛缩环(组织病理示多为增多的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组织),使包皮上下翻转自如。该方法虽然术后龟头不能完全外露,但从基础上消除了影响阴茎发育的限制与约束;鉴于包皮有很好的延展性,随阴茎的发育,术后效果是可靠的。该手术方法因操作简单,10~15min即可完成,痛苦小、恢复快,患儿及家长均易接受,年龄受限小。笔者将手术时间提前到4~5岁,不追求早期环切包皮或多切包皮皮肤,以免造成去皮过多,影响今后阴茎的发育,同时避免了传统方法损伤过大、恢复时间长等缺点。手术矫正上翻包皮时易造成损伤或导致包皮嵌顿,痛苦较大,多数患儿及家长不能接受;气囊扩张法的长期效果不佳。

    笔者认为,为了使小儿阴茎得到正常发育和保持发育成熟的正常形态,在儿童期家长就应注意孩子阴茎的发育增长情况。对幼儿或儿童阴茎卫生进行普查,开展必要的指导与防治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11.

  2  高景恒.美容外科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43-644.

  作者单位: 264200 山东威海,威海市立医院

  (编辑:丁剑辉)

  (收稿日期:2005-11-30) 

 

作者: 张永玉,董岩,苗小金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