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1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学中尚无特定的病名与本病相对应,但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却十分明显。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使病毒的种类增多,使小儿感染病毒的发病率增多,本病也日渐增多,这已成为儿科的多发病,因此在治疗中发挥中医的优点来治疗本病,并根据辨证论治的不同,进行治疗。但中医经辨证后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为正气不足,......

点击显示 收起

    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学中尚无特定的病名与本病相对应,但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却十分明显。因本病由病毒感染所致,人体感染病毒后,病毒侵犯心脏,而引起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症性病变的疾病。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使病毒的种类增多,使小儿感染病毒的发病率增多,本病也日渐增多,这已成为儿科的多发病,因此在治疗中发挥中医的优点来治疗本病,并根据辨证论治的不同,进行治疗。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是病毒侵犯人体,因病毒的种类日益增多,变化较快,虽知道是病毒感染,但很难明确是哪一种病毒所致,但实验证明其中以柯萨奇病毒1~6型最常见,有的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有的可以因感染病毒后,身体某一系统发病而犯于心脏。但中医经辨证后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为正气不足,邪毒侵犯心肌而致,另外中医认为小儿脏腑稚嫩,形气未充,表卫不固,不能抵御外邪,使外邪经口鼻,肌表而入后,使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根据其病因、体质及感邪深浅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因感染引起,发病前常有发热、咳嗽、咽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表现,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极少数患儿可因病毒直接侵犯心肌而出现倦怠乏力、纳差、头晕、气短胸闷、心悸、多汗、面色无华,脉象缓弱不齐等表现。西医检查可有心电图改变、心音低钝、心律不齐,严重者心脏彩超可见心肌肥厚等炎性改变,血液生化检查心肌酶谱增高为重要的诊断目标。

  3  辨证论治

  根据阴阳、寒热、急缓、年龄不同而制订不同的方案。

  3.1  急性期可分为以下两型

  3.1.1  风热邪毒客于心脉型 

  本型为发病早期症状及表现,常以外感证候为主,如发热、恶风寒、咳嗽、流涕、头痛、咽痛等,伴有面色白、倦怠乏力、气短多汗、心悸胸闷及脉象的变化,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养心祛邪为重,方用银翘散加减,胸闷心悸重者加瓜蒌皮、丹参,汗多者加龙骨、牡蛎等。

  3.1.2  热毒之邪损伤心脉型 

  本型病情较重,症见寒热起伏、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心慌、胸闷憋气、乏力气短、脉结代,或濡数者,治以清热解毒,透邪清心为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亦可静脉输注中药制剂,效果更好。

  3.2  恢复期和迁延期 

  本期系病程长,超过6个月以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逐渐好转的阶段本期以虚证多见。以气阴两虚、心脾两虚为主。

  3.2.1  气阴两虚型 

  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胸闷乏力、多汗、面色白、舌质淡红、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方用生脉散或当归补血汤加减,以补气养阴,养心补血为主。

  3.2.2  心脾两虚型 

  证见面色萎黄,心悸不安气短胸闷、倦怠乏力、腹泻便溏、自汗纳差、恶寒肢冷、舌淡苔薄,脉缓或结代,方以四君子汤或归脾汤加减,以补益心脾,益气升阳为主。
另外在急性期治疗中可配合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的药物治疗,亦可静滴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及丹参注射液,疗效更佳。

  作者单位: 271600 山东肥城,肥城市中医院

  (编辑:李建伟)

  (收稿日期:2005-12-28) 

作者: 张惠芳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