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子宫内膜异位症(EM)以痛经进行性加剧、月经不调、不孕、性交痛、下腹坠胀、肛门坠痛为主要表现,好发于30~40岁年龄组,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中年妇女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痛经”、“癥瘕”范畴。我院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年龄:40~45岁10例;30~39岁30例;24~29岁8例。病程最长8年,最短3个月。48例均行彩超检查,其中子宫腺肌瘤11例,卵巢巧克力囊肿12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伴盆腔痛28例,月经不调15例,不孕10例,腰腹痛15例。
1.2 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3届学术会议制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血府逐瘀汤化裁:当归2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2g,三棱15g,莪术15g,柴胡10g,枳壳15g,黄芪30g,水蛭10g,牛膝10g,甘草6g,日1剂,两煎取汁400ml分3次温服。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经期如经量多则停服3~5天,经量不多则继服。
1.4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疗效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体征基本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虽局部体征存在,但不孕患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缩小,触痛减轻。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变化,疾病有加重趋势。
1.5 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48例患者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26岁,于2002年2月就诊。主诉:结婚4年未孕。婚前药物流产1次,行清宫术。婚后4年未孕,每次行经时腹胀痛剧烈,伴肛门坠胀,并向大腿内侧放射,经量中等,经色暗红挟有瘀块。查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舌苔薄白,脉弦细。妇检:外阴已婚型,阴道壁异常,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后位,大小如常。后穹隆可触及数粒结节,触痛。彩超示:子宫大小正常,双侧附件正常。中医诊断:痛经(气滞血瘀)。治疗原则: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组方:当归2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8g,枳壳10g,三棱15g,莪术15g,香附15g,黄芪30g,水蛭10g。服药10剂月经来潮,诉腹痛稍有减轻,经量增多,经色转红,仍挟有瘀块,嘱停药3天,3天后月经干净,继用上方中药煎服。治疗3个月后,患者腹痛消失,经色红,无血块,经量中等。肛门坠胀感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和缓有力。于2003年10月8日顺产1女婴。
3 体会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痛经进行性加剧,伴见腹部包块、结节为临床特征。属中医“血瘀证”范畴。《景岳全书·妇人规·血症》曰:“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现代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内分泌功能失调,孕酮下降,免疫功能发生障碍,巨噬细胞功能下降,故存在的内膜碎片易于种植。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多由气血亏虚,气无力运血、血脉凝滞;或血不循经,留行脉外,结于下焦而成瘀。又《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瘀为其标,而虚为其本。因此治疗时要注意固本,即活血化瘀同时应佐以补气。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因女子以肝为本,肝郁气滞则成瘀。三棱、莪术祛瘀散结。张锡纯云:“三棱、莪术性皆微温,为化瘀要药,以治男子闺癖,女子癥瘕,月经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虫类药水蛭的运用,则在于水蛭素的抗凝作用能分解消散瘀血,达到攻坚破结的作用。黄芪的运用,则达到了益气固本的作用。正如《血证论》中所述的“宁气即宁血”,该方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使血液的浓、黏、凝、聚程度减轻或恢复正常,从而达到了消瘀目的。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报道,血府逐瘀汤有改善微循环、促进损伤修复、抑制结缔组织代谢、减少瘢痕形成的作用,用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临床观察,达到了化瘀而不伤正,解郁散结而不耗气,标本兼治的满意疗效。患者长期服用,未发现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
(编辑:唐 城)
作者单位: 445500 湖北宣恩,宣恩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