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0期

探讨孕产妇体位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正常育龄期妇女,怀孕以后采取适当的体位,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分娩时或产后采取适当的体位,有利于分娩及产后子宫的恢复。一般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可采取随意体位。其他各期及产妇中、晚、产后体位均有不同的要求。...

点击显示 收起

    正常育龄期妇女,怀孕以后采取适当的体位,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分娩时或产后采取适当的体位,有利于分娩及产后子宫的恢复。妊娠可分为3个阶段:12周末以前称早期妊娠,13~28周末称中期妊娠;满28周称晚期妊娠。一般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可采取随意体位。其他各期及产妇中、晚、产后体位均有不同的要求。

  1  妊娠中、晚期孕妇的体位

  妊娠中期及晚期,孕妇卧床休息或睡眠时,均宜采取侧卧位,尤以左侧卧最佳,其原因:(1)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子宫亦逐渐增大,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右心的血液回流受抑制,因而心排出量减少,如孕妇仰卧时间过长,可使血压突然下降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可影响胎儿宫内一时性缺氧,发生宫内窘迫。(2)妊娠子宫多右旋转,孕妇左侧卧位时可使右旋转的子宫向左方移位,解除对下腔静脉及右肾血管的压迫,增加回心血量,左侧卧位心排出量较未孕时约增加30%[1],有利于增加肾脏及子宫血流量,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改善胎盘功能。(3)正常近足月妊娠,子宫胎盘血流量为孕妇心脏排出血量的20%~25%,孕妇站、坐或仰卧位时,下肢及盆腔血液淤积,回心血量减少而影响子宫胎盘及肾脏血流量,侧卧位回心量增加,肾血流量增加,使内生性升压物质(如肾素、肾上腺素等)产生减少。且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则尿量增多,钠排出量增多,减少钠的蓄积,使水肿减轻,使血管对升压物质敏感性减低,保持血管稳定性而血压降低。亦可作为预防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另外,妊娠晚期还应避免长期站立体位。因为:(1)子宫增大向前突,重心后移,腰椎向前突,背伸肌持续紧张,常有腰背痛,站立时更加重背伸肌紧张,会加重腰背痛。(2)妊娠末常有下肢或外阴静脉曲张,站立过久会加重静脉曲张,如静脉曲张明显时可绑以弱性绷带或睡眠时抬高下肢以利静脉回流。

  2  分娩时的体位

  从开始规律性子宫收缩至胎盘娩出,总称产程即分娩。临床上将其分为3期。

  2.1  宫颈扩张期(第一产程)体位  妊娠晚期,自子宫开始规律宫缩至子宫口开全为第一产程:分为潜伏期,活跃期。这一期产妇一般采取随意体位,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室内活动。但是凡有胎位不正以及伴有合并症者如高血压、妊高征、宫缩异常、心脏病、下腹剧痛者,应强制卧床。卧床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半卧位或随意体位。当初产妇宫口开至8cm,经产妇宫口开至4~5cm时,宫缩良好,可上床,这时体位一直到胎儿娩出,多为膀胱截石位。

  2.2  胎儿娩出期(第二产程)  自子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出,为第二产程。这期间产妇在产床上为仰卧位。护士要指导产妇做正确的屏气动作,双腿屈曲,两手分别拉住产床的把手,如用力不当会导致第二产程延长。分娩时的体位主要分仰卧位及坐位两种,此外还有侧卧位等。

  2.2.1  坐位分娩法  对坐位分娩的评价,优点有:(1)可提高工作效率。直立姿势,由于重力的关系,先露部直接压迫子宫下段的宫颈部,可反射地使子宫收缩强而有力,有效地缩短第二产程;(2)有利于分娩机转的顺利进行,直产姿势,胎儿重力与产道方向一致,宫缩使胎头在产道中旋转顺利;(3)另外,产妇以蹲式骨产道最大,当产妇从平卧位改为蹲式时,骨产道横断面的面积可增加30%,蹲位时出口前后径增大0.5~2.0cm;(4)改善胎儿的血液循环。产妇从平卧位改为坐位姿势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免受妊娠子宫的压迫,子宫胎盘血流量增加,因而胎儿的血液供应也相应的改善,同时产妇坐位时由于呼吸的改善,换气功效的提高,血氧含量增加,可减轻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缺氧的程度。国外有不少国家相继采用坐位分娩。Caldyr-Barcia和Russell对坐位分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认为坐位分娩是符合生理的分娩体位,从而设计了各种形式的产床[2]。坐式分娩的缺点:(1)产妇久坐后,会阴部发生水肿;(2)急产及进程较快的产妇不应采取坐式产椅分娩[3]。

  2.2.2  仰卧位分娩法  目前国内多数产位取仰卧位,在产科史上,仰卧位分娩并不是主要体位。其优点:对产科处理(如器械助产)及新生儿处理方便,适合医务人员的需要。缺点:(1)仰卧位时增大的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产妇可出现仰卧位综合征。其结果可诱发胎儿宫内窘迫和产后出血增多。(2)仰卧位分娩使骨盆的可塑性受到限制,产道较狭窄,而且工作效率较低,从而增加难产的机会。(3)胎儿的重力失去应有的作用,导致产程延长,继发宫缩乏力。

  2.2.3  侧卧位分娩法  优点:(1)能使会阴放松,减少施力,另外侧卧可减少下腔静脉受压和防止仰卧位综合征,应用此法接生操作不便。但左枕横位、左枕后位,可采取右侧卧位,右枕横位和右枕后位可采取左侧卧位,有利于胎儿机转。

  2.2.4  现代坐位分娩的方法  各种不同的形式坐式产床的出现,产床的靠背部分可调节,在分娩过程中根据宫缩、胎儿下降程度适当调整靠背的角度。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学者主张采用坐位分娩,其优点为:(1)产妇用力得当,用力时与产轴一致,故比传统的分娩体位可缩短第二产程;(2)可减少新生儿窒息。但在肩难产,如巨大儿分娩时则主张采用屈大腿助产法McRoberts位,即在膀胱截石位基础上由医务人员协助产妇极度屈曲双腿,双腿尽可能紧贴腹部,双手抱膝或者抱小腿,使腰骶段脊椎弯度缩小,减少骨盆的倾斜度,即将两腿髋关节向腰部极度屈曲,使之靠近肢部。这样可使骶骨与腰椎变直,耻骨联合倾向头部并减少骨盆的倾斜度,使嵌顿于耻骨联合后方的前肩得以解脱。此方法简单有效,可减少胎儿肩部牵引力,臂丛神经损伤及锁骨骨折的发生率,列为肩难产的首选方法。配合压前肩法(Wood)及旋肩法助产效果更佳[1]。

  2.2.5  其他  分娩时可以采取多种体位,如半坐卧位,站立位、蹲位、侧卧位、膀胱截石位或随意体位,并认为现代坐式分娩有必要探讨。根据产科情况而定体位。但胎儿娩出时,取膀胱截石位好。对于胎膜早破,传统的方法是采取平卧位,垫高臀部,但笔者认为,有些垫高臀部会使入盆的胎头上升,退出骨盆,反而使羊水流出增多,且先露部不能直接压迫宫颈,诱发宫缩,致产程延长。所以,笔者认为,已破水的孕妇应根据体位及流水情况而定体位。

  2.3  胎盘娩出期(第三产程)  此期一般≤30min,体位仍是膀胱截石位,但全身开始放松,待胎盘娩出后,产妇可取平卧位。

  3  产后卧位

  孕妇分娩后亦宜采取侧卧位,避免一直采取仰卧位,因为可能造成子宫后倾后屈,继发痛经,还可能影响大便自然通畅及影响恶露排出。为了使分娩前松弛的腹壁及盆底肌肉组织及早恢复,应进行腹肌运动和提肛收缩运动。初期先在床上做一些体操样活动(如抬腿、缩肛等运动)。以后每天逐渐增加起床时间,活动范围和强度,有学者主张产后10天以后,每天可做胸膝卧位2~3次,每次10min左右,以预防或纠正子宫后倾。产后亦不宜站立过久,更不宜取蹲位及手提过重之物,以防腹压增加过频,甚至导致子宫脱垂[2]。我院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第1天内均下床活动,医务人员做好产褥期保健知识宣教。

  经阴道自然分娩,产后6~12h可做轻微活动,产后第2天可以在室内随意走动,行会阴侧切或剖宫产的产妇应尽早离床活动,有利于产妇体力的恢复,促进排尿、排便、排恶露,避免或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盆底和腹部张力的恢复,但产后不应过早地做重力劳动,以免造成阴道壁膨出和子宫脱垂[2]。

  剖宫产的体位,术后8h内去枕平卧位,术后8h之后可以在床上翻身,术后24h改为半坐位,术后2~3天可坐位及下床活动,这样有利于恶露的排出。由于体位改变,可使腹腔内的脏管及大网膜变换位置而减少术后粘连。患者在我院医务人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多数在剖宫产术后1天可下床活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149.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0,295.

  3  李巨.产科理论与手术.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1-172.

  作者单位:1 337100 江西莲花,莲花县人民医院

       2 337100 江西莲花,莲花县坊楼医院

  (编辑:宋  青)

作者: 朱晶英陈黎春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