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2期

腹部刀口血肿1例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刀口血肿腹部1病历摘要患者女,50岁,因发现盆腔包块4年,于2007年5月18日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原发性高血压收入院。患者4年前查体发现盆腔包块,因无明显不适未给予治疗,1年后出现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为半个月,经量较前增多,周期及颜色无明显改变,伴经期腹痛,腰骶部痛,亦未给予任何治疗,近日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刀口血肿 腹部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50岁,因发现盆腔包块4年,于2007年5月18日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原发性高血压收入院。患者4年前查体发现盆腔包块,因无明显不适未给予治疗,1年后出现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为半个月,经量较前增多,周期及颜色无明显改变,伴经期腹痛,腰骶部痛,亦未给予任何治疗,近日查体见盆腔包块较前增大,入院要求手术治疗,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3年,在家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6.6×109/L,RBC 4.06×1012/L,Hb 125 g/L,PLT 210×109/L,PT 14.09 s,APTT 39.3 s,FBG 2.3 g/L,肝功能、肾功能正常,无手术禁忌证。于2007年5月19日上午9时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中出渗血约60 ml,术后给予止血、消炎、能量支持治疗。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6 ℃,查体见咽部稍红肿,心肺听诊正常,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给予复方安林巴比妥2 ml 肌肉注射,并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差,体温波动在39.6 ℃~39.8 ℃,复查血常规结果示:WBC 8.1×109/L,RBC 2.621×1012/L,Hb 81 g/L,且患者感双下肢乏力,心情烦躁,睡眠差,给予谷维素口服,补血药物治疗,手术后第4天,患者再次出现全身寒战,测体温39.3 ℃,感腹部刀口处刺痛明显,给予输液能量对症支持治疗,刀口疼痛减轻,体温38.8 ℃,术后第7天,体温仍不稳定,偏高,拆除刀口缝线,见刀口愈合良好,左侧刀口处稍硬,左下腹压痛明显,并触及硬结,联系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呈进行性下降,不排除盆腔感染腹腔内出血的可能,行腹部彩超检查示腹腔内积液,腹壁下血肿,范围约8.4 cm×6.1 cm×6.9 cm囊性回声,给予更换抗生素,加用止血芳酸治疗,效果仍较差,请外科会诊分析病情,患者自术后至今13天,持续发热,后半期伴左下腹痛及刀口处刺痛,血Hb较术前下降44 g/L而无明显腹腔内出血表现,刀口左下部压痛微隆起,诊断为腹壁下血肿可能性大,因患者发热时间长,后期伴有感染,短时间内血肿很难完全吸收,体温也难下降,可行血肿清除术,术中沿原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脂肪,见左侧刀口处自肌肉层下腹膜外,有暗红色血液流出,吸净约300 ml,伴有少量凝血块,查见腹膜完整,无活动性出血点,血肿清理干净,甲硝唑冲洗血肿腔,置引流条,术后继续用抗生素能量支持治疗,术后体温正常,恢复良好,住院7天,拆线出院。

    2  讨论

  腹壁血肿是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虽不常危及生命,但影响术后恢复,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且常引起医疗纠纷。有资料报道,血肿易发生在小横切口中且在筋膜下,究其原因,横切口在向两侧牵拉时,可能损伤腹壁下动脉,及其分支,损伤的血管在肌层中未被立即发现并止血彻底常很快回缩,术毕不易发现,由于肌层和腹膜间隙疏松,加上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容易引起多量出血且不易自然止血。预防方法:切开筋膜分离腹直肌时,尽可能将分离面贴近腹膜层,避免损伤肌层血管,进入筋膜下牵拉肌层时应特别仔细观察出血点,如有出血点需立即止血,且不易用电凝止血或结扎止血,易用缝扎止血,术中有良好的麻醉,避免过度牵拉腹直肌,缝合筋膜前,仍应仔细检查,肌层的出血点,这样对预防腹壁横切口术后腹壁血肿有临床意义。

    (本文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271200 山东,新泰市中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