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3期

孕产妇死亡率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通过对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的现状分析,剖析了城市与农村,沿海、内地与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对策。【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现状。countermeasure孕产妇死亡率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其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通过对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的现状分析,剖析了城市与农村,沿海、内地与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率;地区差异;现状;对策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n mortality of pregnant momen and parturient

    HU Ci-zhen.Lil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Liling 412200,China

    [Abstract]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mortality of pregnant momen and parturient,especially for the comparison of reg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among the east,the midland and the west of China, studies on the reason of the differences,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maternal mortality;regional difference curr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孕产妇死亡率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其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和健康状况,已经被列为中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卫生工作的三大指标之一。

    1  孕产妇死亡率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7年366/10万下降到2008年342/10万,其中,城市孕产妇死亡率252/10万,农村413/10万。而早在199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竟高达962/10万[1]。根据2008年第4期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统计,2000年至2007年全国孕妇死亡率统计结果见表1,从2000年至2007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309%[2]。

    尽管如此,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从全球计算,平均每分钟就有一名孕产妇在分娩时死亡[3],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孕产妇分娩时死亡的几率远大于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依旧处于偏高的位置(表2)。

    而就中国本身而言,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偏远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无论是农村与城市,还是沿海、内地与边远地区,随着年份的增加,其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日渐缩小(表3)。2000年,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672/10万和289/10万,到2007年,农村与城市孕妇死亡率分别为413/10万和252/10万。其中,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385%,城乡差异明显缩小。而2000年,沿海、内地和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12/10万、521/10万和1149/10万,到2007年,其数据分别为224/10万、345/10万和586/10万,其中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9%,内地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338%,三类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同样也越来越接近(表4)。

    当农村地区,内地和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时,我们可以从图表中看到,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并未同时大幅度减少,而是一直以平稳的态势呈现,甚至出现了小幅度的不降反升的局面。以城市地区为例,2006年至2007年,孕产妇死亡率上升了16%,而沿海地区从2001年至2007年孕产妇死亡率整体上升了57%。据统计,孕产妇死亡原因前4位为产科出血、心脏病、羊水栓塞、妊高征(表5)。

    数据显示,产科出血是产科临床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当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2007年,产科出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率高达369%[3](表6)。

    而产科出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率在农村和城市所呈现的数值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尽管从2000年到2007年,农村与城市产科出血死亡率的比值从56/314到64/162,这一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依旧可以看出,农村产科出血死亡率要与城市持平,还有一大段路要走(表7)。表1  2000年至2007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 表2  2006年世界各国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表3  我国2000年至2007年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   表4  2000年至2007年我国三类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表5  2000年至2007年我国孕产妇主要死因的死亡率 表6  2007年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比率表7  2000年至2007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产科出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率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城市产科出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增幅高达143%,而农村产科出血死亡率则相反,呈下降趋势,降幅为484%。

    2  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差异产生原因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农村与城市,还是沿海、内地与西部地区,我们都可以看到孕产妇死亡率的对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一差异表现为经济发展越优越的地区,其孕产妇死亡率相对来说较低,即孕产妇死亡率直接受经济情况的影响。

    以农村与城市的对比为例,农村孕产妇高死亡率的原因如下:文化水平的限制,地域的限制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孕产妇死亡率相对较高,她们由于缺乏孕期保健意识,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在孕期未进行系统的产期检查,无法及时发现并发症,又因经济困难,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分娩,产时出现高危情况后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延误病情导致死亡。而思想的传统和保守性导致农村产妇重男轻女意识根深蒂固,无法真正实行计划生育,通常出现强生、躲生的情况,加上家庭接生条件差,接生技术水平低,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或无力抢救,转院途中无专人护送而导致死亡。另外村级卫生人员相关专业培训并不完善和系统,对孕产妇无法做到及时登记造册,定期排查高危因素,无法对高危孕产妇建立专案管理,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则束手无策,加之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孕产妇入院时已处于濒死状态,失去了抢救机会。

    综上所述,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偏高的最基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了医疗保健水平和医疗设备基础的落后,以及医疗观念的落后。也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我国政府近年来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特别关注,加大力度在农村推行卫生改革,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发挥了重大作用。2007年全国孕妇产前检查率达909%、产后访视率达867%、住院分娩率为917%,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已达888%。2008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扩大到中、西部所有农村地区,并提高了住院分娩补助标准。政府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支持与补助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孕产妇死亡率[3]。

    相比农村,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保健普及范围广,医疗设备较为完善,因而其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农村。但数据显示,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与自身相比,呈现升高的趋势。主要由于近几年来城市地区涌入大量的流动人口,其居住条件、经济条件等普遍弱于常住人口,而其孕期保健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导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反升未降的局面[4]。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指出,2006年北京居民孕产妇死亡率为79/10万,创历史最低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北京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北京居民3~5倍。

    2006年,根据广东省孕产妇死亡率统计,省内本地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为20/10万,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为40/10万[5]。

    3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相关对策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近日表示,我国政府提出的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比2000年下降1/4的目标,正面临严峻挑战。卫生部、财政部近日也下发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全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东、中、西部各省(区、市)分别达到95%、85%和80%以上,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实现我国政府承诺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从1990年至2015年,世界孕产妇死亡率每年下降5.5%[6]。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采取相关的政策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1  加快经济发展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孕产妇死亡率的负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好,孕产妇死亡率越低。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当大力发展经济,从而加大对孕产妇系统领域的经济投入,尤其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孕产妇系统领域的经济支持。通过经济的发展影响各地区医疗保健水平,并增加妇幼保健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内容、增加妇幼保健设备等。经济的发展还会直接带来人均收入的增长,进而影响人们的教育程度,提高人们利用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提高孕产妇医院分娩率,影响孕产妇营养状况,从而影响孕产妇的生存状况。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基础。

    32  明确政府职责  政府职责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面有着强烈的实施可行性和结果导向性。在明确政府职责方面可做到:加强农村及偏远地区基础建设,加快建立其基本保障体系,并将孕产妇保健纳入保障体系;增加妇幼保健事业的财政投入,确保妇幼保健基础设施的完善;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农村及偏远地区妇幼保健医生,提高医疗保健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保护孕产妇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定农村及边远地区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优先领域。

    33  确定妇幼保健体系各单位职能  协调好计划生育部门与妇幼保健间的机构关系,加强部门间合作,减少计划外生育,降低不安全流产率;健全孕产妇评审制度,建立降低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过程指标体系,做好孕产妇死亡动态监测,找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34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围产期保健知识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

    综上所述,孕产妇死亡涉及家庭的幸福、美满与稳定,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创建安定社会的重要因素。降低孕产妇死亡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孕产妇自身的保障,更需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向“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情况,2008.

2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2008,4:4-8.

3 宁美华.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23-3225.

4 刘晓冬,杨淑香,李向芳.1991-2005年中国孕产女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5):278-280.

5 广东省统计局.2006年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2007.

6 世界卫生组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过慢,难以实识目标.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7/pr56/zh/print.html

(本文编辑:乔 雨)


作者单位:412200 湖南,醴陵市妇幼保健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