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5期

蜂针过敏反应的护理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旨在找出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蜂针过敏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65例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的护理,观察其发生蜂针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加强护理后,蜂针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程度也明显减轻。结论通过加强护理可预防、减轻蜂针治疗中的毒副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旨在找出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蜂针过敏反应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通过对165例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的护理,观察其发生蜂针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 结果  加强护理后,蜂针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程度也明显减轻。 结论  通过加强护理可预防、减轻蜂针治疗中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  蜂针疗法 过敏反应 护理
      
  蜂针疗法又称蜂毒经络疗法,是古代民间蜂刺疗法与针灸学原理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其对痹病有较好的疗效,亦可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症。但在治疗过程中蜂毒反应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护士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加强对蜂针治疗疾病的观察、护理、预防,可以减轻患者的疾苦,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旨在就蜂针反应护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5例患者均属于痹病患者,男81例,女84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5岁,平均40.7岁。
   
  1.2 蜂针治疗方法 (1)常规试针。以中华蜜蜂1只蛰刺患者的1个穴位,留针3min即将蜂蛰刺拔出,观察15min。若局部红肿直径<5cm又无全身反应者,为阴性反应,可接受蜂针治疗;若局部红肿>5cm,或有全身反应者,为阳性反应,则不能接受蜂针治疗。(2)治疗方法。用镊子夹住蜜蜂的腹部,将其尾针蛰刺到已常规消毒好的穴位上。蜂量一般以1~2只蜜蜂开始治疗,每天或隔天增加1只,以后所用的蜂量则视患者的病情及体质而定,平均每次8~15只,每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1周。

  2 观察结果及分析
    
  蜂针治疗后,发热反应164例,占99.4%,风疹反应18例,占10.9%,淋巴结肿大18例,占10.9%,头晕13例,占7.9%。而过敏性发热多出现在第3~4次治疗之间。
   
  2.1 局部反应 蜂针治疗后,即有剧痛感,持续约1min左右,局部可见红、肿、胀、热等感觉。后期有的有淤点或淤斑、局部瘙痒、色素沉着,反应程度与个体差异和蜂针次数有关。
   
  2.2 全身反应 在蜂针反应期内患者仍有发热、恶寒、体倦等全身反应,约10.9%患者有局部或全身风疹反应,个别有头晕现象。
   
  2.3 间断治疗的反应 一般来说,经治疗初期的过敏反应期后,如果持续治疗而且不过量的话,都不会有严重的全身反应。但如果间断治疗,时间>1个月以上,再次接受蜂针治疗,则可能出现一定的过敏反应。但此种反应较初期的蜂针反应要轻,并且很快消退。
   
  2.4 机体因素的影响 机体对蜂毒的反应,往往随个体差异因素而有很大不同。有的接触微量即出现皮疹、发热,此为高敏患者;有的患者有较大的耐受性,仅出现轻度发热;有的女性患者经期敏感性较大,在感冒、饥饿时对蜂毒的过敏反应加剧。
   
  2.5 结果分析 蜂针的治疗效应,主要是蜜蜂的尾蛰的机械刺激和蜂毒作用。蜂毒是具有高度活性的复杂混合物,含有多种酸类,其中主要的是蜂毒肽,约占50%,其次是蜂毒中含有的组胺、透明质酸酶、蚁酸等。蜂毒作为异体蛋白注入人体组织,可引起过敏反应。一般当第1次或最初几次蜂针治疗时,无反应或反应轻微,是因为机体刚接受蜂毒异体蛋白抗菌素原的刺激,只出现致敏状态,尚不致引起组织损伤;多次接受治疗后,致使抗原和预先形成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内贮藏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而出现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蜂针的过敏反应主要取决于人体本身对蜂毒的敏感性 [1] 。一般来说,进入蜂毒量少,中毒轻,反应轻,反之则重。

  3 护理
    
  3.1 情志调护 蜂针之痛,尽人皆知,使人望而却步,但蜂针的治疗作用却鲜为人知。初次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最显著的心理特点是害怕蜂针的疼痛及其毒副作用。因此,在进行蜂针治疗前,应注重对患者的情志进行调护:告诉患者蜂针的治疗作用及原理和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解除患者的忧虑和惧怕心理,使之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3.2 发热、恶寒反应期的护理 发热是蜂针最为常见的反应,本组示占治疗总量的99.4%;多在治疗的3~4次间出现,发热持续时间多为1~2天,一般表现为初期37.5℃~39.5℃,而后为低热或午后潮热。此时宜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配以中药趁热服下,服后盖被安卧,以助发汗。高热无汗者不可用冷敷,以防腠理闭塞。同时配合针灸发汗,可取大椎、风池、曲池、合谷等穴。此期应多饮水,通过排尿助毒素排出。
   
  3.3 风疹反应的护理 当患者出现风疹时,应嘱患者避免搔抓,禁食辛辣鱼腥等发物,宜清淡饮食,同时可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以祛风止痒。风疹患部亦可选用止 痒酊、角毒搽剂等外搽。如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者,多为喉头水肿,应做好喉部护理,必要时给予药物抢救或气管切开。
   
  3.4 淋巴结肿大的处理 当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时,应嘱患者多饮开水,同时改变蜂针的位置,或减少蜂针的数量,一般可自行退却,若不退却者,则可局部敷以双柏油膏,以助消肿。
   
  3.5 头晕的护理 患者头晕时应给予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同时测量血压,观察眩晕时的症状,同时给予艾条灸百会、印堂等穴,症状减轻后方可起床活动。操作中医护人员动作要轻,避免噪音及移动床架。若伴有胸闷、欲呕者,应予针刺内关止吐防呕。
   
  3.6 局部反应的处理 蜂针的伤口一般要注意保持清洁,避免搔抓。若遇反应严重者,蜂蛰处可用季德胜蛇药片外敷和内服,或用碱性肥皂、氨水等物涂擦(因蜂毒呈酸性,用碱性物质可中和其毒液)。
   
  3.7 高敏体质的患者护理 遇到高敏体质患者,可以用点刺、散刺、少刺及间隔等方法来治疗,以减少过敏产生的机会;同时准备好肾上腺素(可用于升压)、氢化考的松(有抗炎、抗毒、免疫抑制和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作用)、维生素C(解毒并加强氢化考的松的疗效) [2]。急救处理时,可针刺人中配内关、涌泉等穴,以醒脑开窍。
   
  3.8 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进行蜂针治疗时,应严格控制蜂针的用量,严密观察病情,如有心悸、胸闷不适等症状出现时,应立即予平卧,针刺内关、神门,必要时须吸氧并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心率。
    
  4 讨论
    
  蜂针疗法又称蜂毒经络疗法,治疗时用家养蜜蜂的尾针蛰于患者的穴位或痛点,由于蜂毒中含有多肽和酶类等成分,所以有直接和间接的抗炎止痛、调节免疫能力、加强免疫抑制作用。从中医角度看,蜂毒进入人体后,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另外,蜂针刺入穴位,有针刺经穴的机械性刺激,又有蜂毒的药理作用,蜂蛰后局部的红肿反应,还有类似温灸的治疗效应。所以蜂针治疗同时具备了针刺、温灸、药物治疗的多种功效,是一般药物所不及的,且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蜂针疗法对痛症、痹病(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较好的疗效。随着蜂针治疗学的发展,蜂针护理有了较好的发展,我们通过各种护理措施和心理护理,配合医生,使百余例患者在千次治疗中,无发生严重过敏及休克现象,对减轻治疗中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蜂针治疗尚在发展之中,故尚有许多的护理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万瑶.蜂针疗法过敏反应观察.蜂针杂志,1995,7:3.
   
  2 阎晓清.蜂蛰伤致过敏性休克一例.中华护理杂志,1996,12(736):736.

  (编辑文 静)

  作者单位:510405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10405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

作者: 邓倩萍庄礼兴林国华李万瑶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