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静脉留置针头内回血凝集回输危害性的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在静脉给药治疗过程中静脉穿刺针头内回血凝集的危害性,提出有效避免或减少静脉穿刺针头内回血凝集使针头不畅、输液受阻发生的措施。方法采取拔针重刺,观察及检测了22例针头内回血凝集后血块形成的大小变化,运用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及阐述了血块再回输体内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危害性。结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在静脉给药治疗过程中静脉穿刺针头内回血凝集的危害性,提出有效避免或减少静脉穿刺针头内回血凝集使针头不畅、输液受阻发生的措施。 方法  采取拔针重刺,观察及检测了22例针头内回血凝集后血块形成的大小变化,运用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及阐述了血块再回输体内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危害性。 结果  22例针头内回血凝集后血块形成,直径1.2~1.8mm,平均1.4mm;长度4~8mm,平均5.8mm。 结论  静脉穿刺针头阻塞时,禁止采取加压推注、挤压输液器等方法,可有效防止血栓进入体内引起栓塞。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头 回血凝集 回输 危害性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尤其是需较长疗程治疗病人的应用,已是静脉给药方法的主要途径。在操作过程中,常因静脉穿刺技术熟练程度不同,不能一针见血,针头在血管内反复进退,损伤血管内膜,很容易发生针头回血凝集成血块现象,使针头不畅、输液受阻。此时,如果护士采取挤压输液器近端或加压推注生理盐水等方法,强行将针头内的血块冲回静脉,将会给病人,特别是心脑血管已发生功能性、器质性病变的病人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危害。本文对长期、持续静脉输液的病人78例次使用静脉留置针,通过对22例静脉穿刺时发生针头阻塞的病人采取拔针重刺,观察及了解了针头内血块形成的大小变化,并阐述血块栓子进入体内的危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8月~2004年10月我院病房住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给药的病人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30~68岁。原发病中尿路结石12例,前列腺增生5例,胆囊结石并感染4例,肾周脓肿1例。
   
  1.2 方法 22例针头内血块形成的病人,均按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规进行。病人取仰卧位,穿刺静脉选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等。留置针头为16号,内径约1.6mm,即1600μm。穿刺过程中,当发现针头不畅、输液受阻时,经调整针头位置、液体低压点滴等方法处理无效后,即采取拔针、更换留置针重刺的措施。22例阻塞的针头在拔针后,经肉眼观察,发现针管内均有血块形成。在生理盐水加压推注下,针头内的离体血块被冲出,直观下为一暗红色的圆条状凝血块。用镊子夹住一端置于滤纸上吸干液体,用测微尺测量凝血块直径和长度。
    
  2 结果
    
  22例针头内回血凝集后血块形成,在回血凝集10min时,经测量针头内血块变化直径1.2~1.8mm,平均1.4mm;长度4~8mm,平均5.8mm。所测量变化值见表1。

  表1 针头内离体血块的测量值 (略)
    
  3 讨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规定 [1] ,在大输液的液体中,每毫升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人的最大小动脉直径约2000μm,最大的小静脉直径约200~3000μm,毛细血管平均直径为7~9μm。而输液过程中,若进入体内的微小血栓数量极少,且符合药典规定,那么在体内抗凝、纤溶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微小血栓子可发生溶解、机化,使血管通路恢复 [2] ,故此时机体不一定产生症状及造成危害。本文所观察的针头内离体血块,平均直径达1400μm(1.4mm),平均长度5800μm(5.8mm),属大栓子,若回输体内,显然通不过机体的这些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特别当病人存在抗凝、纤溶活性低下时,这些大栓子不能溶解,在体内成为不可溶性的栓子,随血流若突然阻塞血管,即形成医源性栓塞,可以加重病人病情,危及病人生命。
   
  若病人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时,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血流滞缓、心脑血管灌流量减少及心内膜、心脑血管壁改变等变化。此时,血块从针头回输体内,成为不可溶性的栓子随血流流经动脉血管弯曲、分支及狭窄处(如病变的心脏瓣膜、动脉粥样硬化斑点)时,血栓成为障碍物阻塞血管,影响血流的层流,并在该处形成涡流区,损伤血管内皮,使血小板黏附于表面,形成血小板凝集。同时,纤维蛋白沉积血管,进一步加重血流阻滞,导致血栓不断增大,原有附壁栓子突然脱落,加重对病人血管及脏器的梗死。如栓塞脑内动脉,则引起脑动脉栓塞。此时,动脉腔阻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局部血管CO 2 潴留,血管扩张,渗透性增高,严重可导致脑水肿、出血死亡。栓塞肺动脉,可致肺动脉高压、急性肺心病,严重休克死亡。肺动脉栓塞时,栓子内及黏附其表面的血小板破裂,释放大量5-羟色胺,引起肺血管广泛痉挛收缩,同时,栓子可反射性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痉挛收缩,导致急性右心衰、窒息、猝死。栓塞冠状动脉,轻者引起心绞痛,严重可致心肌梗死。故当栓子进入动脉系统,许多脏器可受累,潜在严重的危险性。
   
  由于静脉系统的内皮细胞结构与动脉不同,且其血流为断续流性,故是血流阻滞及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当血块进入静脉系统后,同样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流更加滞缓,血栓增大,若随血流突然阻塞肺血管,即引起肺栓塞;另外,血栓进入上肢静脉后,阻塞血流,刺激局部静脉内膜及损伤内皮细胞,血小板发生损伤性凝集,释放前列腺E 1 、E 2 ,使静脉通透性升高,白细胞发生炎症浸润,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管腔狭窄、血流缓慢,引起浅静脉栓塞,即血栓性静脉炎。此时,患者可表现静脉局部压痛、红肿,静脉条索样硬结等。
   
  血块栓子在血管内流动,其流体的机械力直接影响及刺激了血管的内皮细胞功能及结构,导致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损伤,诱发机体新的血栓形成。当血块栓子侵入肺、脑、肾时,在吞噬细胞等炎症反应细胞包围下,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肺、脑、肾和眼等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造成循环障碍,直至坏死。肉芽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癌症。这种情况在肺脏更为常见和严重。据报道1963年Garvan和Guner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L输液的肺标本有5000个肉芽肿 [3] 。同时,大量的血块栓子可引起热原样反应 [4] 。这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因其在血循环中既不能被代谢吸收,也不受体内抗凝血系统的影响,故对人体具有潜在而持久的危害性。
   
  加强护理队伍业务学习,提高操作技能,力争静脉穿刺能一针见血,是减少静脉内皮损伤,避免穿刺针头内回血凝集的有效措施。若针头内回血凝集再回输,潜在的危害性十分严重,但在现实工作中又尚未引起护士们的应有重视。为了保护病人的健康,护士在静脉穿刺针头阻塞时,禁止采取加压推注、挤压输液器等方法,防止血栓进入体内引起栓塞。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9.
   
  2 韩贵成,张汝华.输液的微粒检测.中国医药学杂志,1995,5(5):193.
   
  3 陈岚.输液反应与医院外原性感染.实用护理杂志,1991,7(2):25.
   
  4 杨希芳,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认识.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3-14.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516300广东省惠东人民医院

作者: 张瑞银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