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6期

老年性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和治疗过程,使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有不同的预后。健康教育是以使患者建立信心、调整心态、增强药物疗效为目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用科学的护理方法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修正,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加强,以预防急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和治疗过程,使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有不同的预后。健康教育是以使患者建立信心、调整心态、增强药物疗效为目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用科学的护理方法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修正,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加强,以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心理特征;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高血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致残。高血压病治疗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有效而不引起明显不良反应、不影响生活质量的降压药。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对其心理特点的观察及心理行为辅导是很重要的,是因为高血压病的发病与患者心态、焦虑、应激反应和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要解决以上促发因素,难以靠单纯药物治疗来实现,而健康教育使心理调整及生活行为改变,则可收到良好效果。

  1  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我们只有了解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的心理  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过分忧虑,对终身治疗不理解。多要求能根治,对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恐惧,治疗的依从性差。时常担心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致残,疑虑程度不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易引起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老年人因受不良心理状态的支配,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滞性升高,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治疗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1]。

  1.2  情绪不稳定  有的老人受疾病的折磨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有的可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有的固执己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注意力总是集中在自己身体不适和对疾病的一知半解上,反复思虑,如能否完全治好,是否会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和遗留后遗症等,疑虑重重,内心充满了担心。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亦使血压波动,药物难以控制。

  1.3  对药物信心不足的心理  由于上述心理因素存在,血压控制不理想,血压频繁波动极不稳定,降压药疗效必然受影响,使患者对药物治疗信心不足,导致患者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不遵医嘱,导致血管舒缩功能进一步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减少脏器的血液灌注,高血压难以控制。此时一定要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助其树立对治疗药物的信心,遵从医嘱,合理用药,全方位治疗,使病情和疗效达到最佳。

  2  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针对我国老年人群普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认识不足的现状,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与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康复是息息相关的,增加有关的保健知识,提高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重要意义的认识,改变观念和态度,进而自觉采取有力措施,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

  2.1  与患者的沟通  (1)与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沟通交流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其年龄、文化层次背景、长期生活习惯等,进行较详细的评估;(2)非言语性沟通,即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理解患者的痛苦与烦恼、顾虑,用同情心去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呵护他们,使其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这点对于医护人员更为重要,因为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运用得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因高血压病为慢性疾病,病情多反复,血压易波动,患者顾虑多,因此,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帮助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患者,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理解他们的痛苦与烦恼,用同情心去帮助他们,呵护他们,使其改善心境,促进身心健康。

  2.2  重视高血压病并发症的预防,促进康复,保证基本健康  高血压病控制不良常导致急性事件发生,往往卒中先兆常被患者忽视,所以要教育高血压病患者高度重视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症状,如突然出现偏身麻木或肢无力、语言不利,即使短暂恢复,也要及时就诊,不能掉以轻心,并要加强干预措施,以预防完全性的脑卒中的发生。保证基本健康。

  2.3  修正不良生活习惯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高血压病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心身疾病,在健康教育中,老年性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的生活行为、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发病的几率,更好地控制血压。

  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除创造安静、舒适环境和提高患者同病魔作斗争的积极性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以诚相待,解除恐惧,焦虑心理  慢性病患者因承受长期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耐心听取他们的叙述,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 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在他们情绪不佳、出言不逊时,护理人员要克制忍让,做到心平气和、和颜悦色,避免使之受到强烈刺激。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前提下,尽快解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心理,使他们的心理障碍得以解决,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2]。

  3.2  稳定情绪,消除对药物依赖心理  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血压的变化。当患者情绪上受到刺激时,血压则升高,相反,血压则降低。在护理中应十分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思想情绪。因此,高血压病患者,既有要治疗疾病的需要,也需要得到情感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通过这一方式使情绪发生转换,以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平衡状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均要服药,但患者情绪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患者愉快乐观,药物则易发挥治疗作用、烦躁、不思饮食、难以入睡,必然影响药物疗效,使血压难以下降,甚至更趋升高。通过诱导,尽可能减少他们对药物的依赖心理,依靠保护性医疗制度,不向患者透露血压数值,使他们从心理刺激的被动记忆中解脱出来,同时运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向他们宣传情绪调节可以治病的道理[3]。

  3.3  环境的调节和饮食习惯  来自环境的任何刺激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经过人体相应的感受传入神经,传到大脑进行加工和整合,并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实践证明,这种安静舒适的心理效应胜过药物的作用。环境和自身的调节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高血压病患者应合理、低脂膳食,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量以及就餐的环境等,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和个人喜好,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减肥,增加体力活动,保持一定量的钾、钙摄入以及低钠盐饮食,多食富含钾的食物、蔬菜和水果。一定量的钾、钙摄入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对钠盐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压。

  总之,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调整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医疗和护理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和生命质量得到改善。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是简便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度过心理调适期,同时要适时详尽地为老年患者讲解高血压病并发症的表现和防治方法,坚持服药和锻炼。定期测量血压,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提高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 实用高血压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14.

  2  姜冬九.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3  叶江洪,王静华,杨进东.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18.

  作者单位: 430079 湖北武汉,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研究所

  (编辑:建  伟)

作者: 吴秀兰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