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1期

浅谈小儿静脉的保护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儿科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护士在操作中的手法不当,常引起皮下出血,导致血管的破坏。1引起皮下淤血的常见原因(1)脂肪较多的患儿难以寻找血管,穿刺成功率低。(2)反复在一个部位穿刺,操作穿刺时间长,针头粗。...

点击显示 收起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儿科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护士在操作中的手法不当,常引起皮下出血,导致血管的破坏。

  1  引起皮下淤血的常见原因

  (1)脂肪较多的患儿难以寻找血管,穿刺成功率低; (2)反复在一个部位穿刺,操作穿刺时间长,针头粗;(3)拔针方法不当;(4)没有向患儿家属交待压迫止血的方法。

  2  穿刺技术原因造成局部淤血

  (1)肥胖小儿头皮静脉常显示不清,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因此,应沿着头皮边缘耐心寻找静脉,仔细辨别毛细静脉的走行。必要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次头皮静脉,刺激血管充盈扩张。(2)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儿,局部热敷或轻轻拍打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尤其是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儿,配合热敷,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做头皮静脉穿刺时,可拍打小儿足底使其啼哭而使静脉充盈。(3)进针手法和角度应得当,针头与皮肤成30°~45°角,针头斜面向上,用手腕力刺破皮肤,从血管上方进针。当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逐渐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角,进入血管内沿血管方向,使针身与血管平行向前推进。整个穿刺过程采用先快后慢两次入针,刺入皮肤快,刺入血管相对要慢、要准。穿刺力度与进针角度控制自如,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的损伤而引起的淤血。(4)小儿静脉输液时应选择4号半或5号半针头,从静脉远端进针,并经常更换静脉。

  3  拔针方法不当引起的局部淤血

  先用一只手取干棉球轻轻放在针头的上方按静脉血管方向盖住针眼,另一只手拿住针柄,针头纵轴需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 ,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用棉球压住穿刺点,抬高患肢少许时间即可。称为“先慢后快”拔针法。这种先拔针再按压针眼的方法,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按压沿血管方向,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不能局部揉搓。防止皮下淤血发生。

  4  拔针后止血因素不当易造成局部淤血

  拔针后按压时间适当,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淤血,一般要按压3~4min,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淤血[1]。

  【参考文献】

  1  黄琳,陈维,曾秀冬,等.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10.

  作者单位: 123000 辽宁阜新,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 

  (编辑:卫  东)

 

作者: 郭静,曲凯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