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期

重症胆管炎合并中毒性休克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中毒性休克是重症胆管炎的严重并发症,其主要病因是胆道梗阻及感染,本文通过对6例病人的护理实践,对其发生原因作详细分析并提出该类病人的护理重点。其中重症胆管炎(ACST)合并中毒性休克6例,占15。休克期最短为7h,最长8天。查体:皮肤巩膜黄染明显,指端及口唇苍白,皮肤湿冷,呼吸急促,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

点击显示 收起

    中毒性休克是重症胆管炎的严重并发症,其主要病因是胆道梗阻及感染,本文通过对6例病人的护理实践,对其发生原因作详细分析并提出该类病人的护理重点。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普外科2003年11月~2005年6月收治胆道感染病人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3岁;其中重症胆管炎(ACST)合并中毒性休克6例,占15.8%;休克期最短为7h,最长8天。其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右上腹胀痛、恶心、呕吐、伴畏寒发热。查体:皮肤巩膜黄染明显,指端及口唇苍白,皮肤湿冷,呼吸急促,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

  2  引发休克的原因

  ACST基本病理改变是胆管梗阻及感染[1]。梗阻多因结石或蛔虫所致,而感染常因为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由于胆管梗阻致胆道内压力升高,肝毛细血管通透性剧增及毛细胆管破裂,致使大量细菌及毒素经胆汁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脓毒血症。由于细菌、毒素作用于组织细胞,在体内释放多种炎性介质,使全身血管床开放,血液淤滞在毛细血管内,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从而导致重要脏器有效灌流量不足,引起重要脏器受损、代谢障碍和细胞破坏而产生休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评估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予以精神安慰,同时介绍同种病症痊愈情况,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给予必需的照顾、关心体贴病人,使其情绪稳定,能配合治疗。

  3.1.2  体位 

  休克期间,最适合的体位是头、胸部和下肢均抬高30°。抬高头胸部有利于膈肌下降,胸腔增大,增加肺活量,使呼吸更进一步接近生理状态。下肢抬高有利于增加回心血量,从而增加循环血量。

  3.1.3  吸氧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但休克早期,可因过度换气,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3.1.4  迅速建立静脉道路 

  可采用两条静脉通路,在短时间内输入足量的体液,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纠正酸碱失衡,同时也能及时注入有效的抗生素。

  3.2  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病情,配合抢救

  3.2.1  早期发现休克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 

  习惯认为:血压下降是休克的唯一指标。文献报道感染性休克收缩压有3/4病程中高于基础值,只有到晚期才下降。本组6例感染性休克病例中,外周温度低2例,意识兴奋1例,尿量<700ml/d 2例。笔者认为:应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观察休克,而不应以血压为休克的唯一指标,要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以早期发现休克。

  3.2.2  观察病情应注意分析

  3.2.2.1  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的分析 

  根据病例所见:意识恍惚、躁动不安的病人,经过扩容及给予升压药后病人神志清醒、意识恢复正常,说明脑组织灌流量得到改善或补足。反之意识淡漠、嗜睡甚至昏迷,说明脑组织灌流量不足,休克存在或加重。

  3.2.2.2  体表组织灌流血量的分析 

  如皮肤苍白、发绀、斑块,四肢皮肤发冷,表示周围组织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灌流量不足。用指压皮肤形成苍白压痕,松指后2~3s若压痕不消失,表示毛细血管灌流缓慢。如果在治疗中皮肤由苍白、发绀转为红润,四肢由湿冷转为温暖,出汗停止,说明周围组织毛细血管灌流改善,此时即使血压未恢复正常,也表示休克好转。

  3.2.2.3  观察血容量 

  CVP监测,在快速输液的同时监测CVP值[1],以后每输入500ml液体测CVP一次,若值为0.6~1.2kPa,说明血容量已补足;CVP低于0.6kPa,血压亦低,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应继续扩充血容量。在扩容过程中,如血压回升,CVP低于正常,说明血容量相对不足;CVP高于正常,说明血容量相对过多或心功能不全。如果无条件进行CVP监测,临床上对血容量的观察,可从颈静脉充盈度进行判断,平卧时颈外静脉瘫痪,表示血容量不足;如颈静脉怒张则表示输液量过多或心功能不全。

  3.2.2.4  从尿量分析循环改善状况 

  若尿量<30ml/h表明肾脏微循环未改善,血容量不足;当尿量>40ml/h表明肾脏微循环得到改善。

  3.3  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建立2~3条静脉通路,同时予以留置导尿以测量每小时尿量和比重,合理掌握输液速度和输液顺序。

  3.3.1  输液速度 

  一般速度:第一个1000ml液体以200滴/min左右,第二个1000ml以150~180滴/min左右,速度逐渐减慢至70~100滴/min,如不见血压回升,除心功能不全外,可予血管活性药物可予纠正,或输7.5%NS 200ml扩充血容量。

  3.3.2  结合病情安排输液顺序 

  胆道感染性休克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容积扩大、血液淤滞,常输晶体液可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血管,改善微循环。因感染性休克多并发代谢性酸中毒,给予碱性药物可纠正。故安排输液顺序应先晶体液,需要时继续输右旋糖酐、碳酸氢钠,并根据生化结果予以调整。

  3.3.3  输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右旋糖酐开始5min应严密观察,如无反应再快输,一次输入量不可过大,一般为500ml,2次之间要输晶体液,总量不超过1000ml,以免引起凝血障碍。(2)年老和心肺功能不全者,特别要掌握输液速度,经快速输液后半小时,心率在160次/min以上应大量吸氧,配合医生处理。(3)快速输液后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存在则表示肺水肿,应及时予50%酒精滤过氧吸入,但更重要的是在于预防,其方法:快速输液不宜多于2000~2500ml,时间<2h。(4)快速输液后,需增加胶体液输入。此时若血压不升,全身组织水肿,可能因微循环障碍,全身缺氧,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胶体液渗入组织间隙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应给予吸氧、激素、大剂量抗生素药等处理。

  3.4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一般胆道感染休克病人多予以扩血管药和缩血管药联合应用,普外科5例病例以多巴胺与阿拉明联合应用,其护理体会如下。

  3.4.1  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时应根据休克程度由小量开始给药,5min后如血压不回升应增加药量,直至将收缩压维持在12.0~13.3kPa,脉压差维持在2.67~4kPa为宜。如迟迟不能改善休克状态,会造成病人头晕、恶心、心悸等症状。用药时要注意液体有无渗出,以免局部组织坏死,一旦渗漏可及时用25%MgSO4湿敷。

  3.4.2  撤药 

  当休克改善,血压稳定在正常值,则提示可撤升压药。其原则:先减速度,后减浓度,边撤边观察血压变化,直至撤去全部升压药。

  3.4.3  撤药后 

  机体暂时对无升压药不适应,会使血压一度下降1.33~2.67kPa,经20~30min后可回升至正常。以后尚需观察血压30min/次,4~6h后稳定。有1例病人因撤升压药过快,稳定在16/9kPa的血压,因10%GS 500ml+多巴胺80mg以5滴/min速度滴入,维持4h后一次性撤离,撤药后2h血压降至12/6.6kPa,再次加升压药抗休克处理2天后才稳定,实为教训。

  3.5  应用抗生素的护理 

  应用抗生素是胆道感染性休克治疗重要的一环,休克期间多静脉给予,其护理要点:(1)给药速度不宜过慢。一般一次药量在15min~1h内滴入,可将量分2~3次,每次15~30min内滴入,青霉素类1h内滴完,最慢不可超过2h;(2)注意浓度。青霉素以1.5%~2.0%为宜,切勿一次性滴入,导致肾功能损害而造成急性肾衰。

  3.6  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胆道感染性休克经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后,病情仍不好转则休克可进入晚期。此时护理工作更加繁重,主要是及时发现并发症[1],如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必须严密观察。

  【参考文献】

  1  顾沛.外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5.

  作者单位: 311400 浙江富阳,富阳市人民医院

  (编辑:陈沁)

  (收稿日期:2005-11-30) 

作者: 何静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