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3期

难愈伤口的几种情况与处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伤口换药是外科临床的基本功,也是换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的技术。然而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修复过程。某些伤口绝非是一帆风顺就能达到愈合的,存在这种或那种特殊情况致使伤口难以愈合,或延迟愈合。1特殊感染创面感染是影响伤口愈合最常见的原因。...

点击显示 收起

  伤口换药是外科临床的基本功,也是换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的技术。然而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修复过程。某些伤口绝非是一帆风顺就能达到愈合的,存在这种或那种特殊情况致使伤口难以愈合,或延迟愈合。现对某些原因分析如下。

  1  特殊感染

  创面感染是影响伤口愈合最常见的原因。门诊换药的伤口多为一般的细菌化脓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这类伤口通常以烧伤三号(枯矾)溶液加庆大霉素湿敷换药能达到消炎灭菌、伤口愈合的疗效。但是往往有些伤口长时间应用上述方法和药物换药不能愈合,此时应考虑是否有特殊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
   
  典型病例1,患者,女,20岁。因右颈部有2cm×3cm大小包块,红肿疼痛,触之有波动感,即在局麻下行切开引流,在门诊常规换药30多天伤口未愈。伤口有淡黄色分泌物,无臭味,肉芽水肿,边缘皮肤潜行凹陷。于是抽血化验及取一块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杆菌感染。采取全身抗结核治疗,加强休息和营养,局部伤口用异烟肼湿敷换药,10天后伤口愈合。

  2  伤口内有异物存留

  当机体软组织被锐利的器物如钉、木刺、玻璃等损伤后,只是进行一般的消毒处理,不知有什么东西遗留在伤口深部,若伤口不愈或伤口反复出现炎症反应,应警惕异物在伤口内存留。

  典型病例2,患者,男,25岁,主诉右足底被钉子扎伤后伤口不愈2个月。见足底有1.0cm×1.5cm,深约2cm的伤口,肉芽增生,呈灰白色,有脓性分泌物,较臭。给予切除增生的肉芽,换药1周后,局部分泌物不减少且红肿热痛症状不见好转。于是在局麻下进行扩大引流及清创,在伤口深处果然发现有一块塑料拖鞋底。自异物取出后,伤口进行冲洗,清除坏死组织,坚持换药,伤口分泌物明显减少,肉芽组织日渐新鲜,辅以抗生素口服,伤口很快愈合。

  3  不健康肉芽组织、肉芽水肿和肉芽陈旧

  3.1  肉芽水肿  反复多次的换药或不正规的换药操作很容易致使伤口肉芽水肿。水肿的肉芽呈淡白色或淡红色,分泌物多。由于不健康的肉芽高出皮肤造成伤口愈合困难。

  典型病例3,患者,女,25岁。左大腿车祸伤2个月,大腿内侧有5cm×10cm大小的一感染伤口。整个创面呈肉芽水肿状态,肉芽组织高低不平。常规消毒后,剪掉高出皮肤不健康肉芽,压迫止血后,以维氏油膏覆盖,纱布包扎。以后隔2~3日用5%~10%氯化钠加庆大霉素水溶液纱布块湿敷伤口。经过1个月的换药伤口全部愈合。换药不科学可致肉芽水肿,合理治疗可改善肉芽水肿。预防肉芽水肿的方法就是注意掌握换药间隔时间,分泌物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间隔2~3天换药1次。在换药期间的后一段时间中适当应用脱水药物湿敷可有效预防肉芽水肿。

  3.2  肉芽陈旧  陈旧坚硬肉芽组织如同异物,占据创面周围阻碍伤口周围上皮细胞向内生长,从而影响伤口的缩小愈合。

  典型病例4,患者,女,45岁,左足背不慎烧伤,红肿痛,起水泡,未及时换药处理,月余创面不愈。检查:左足背内侧见2cm×3cm大小创面,创面周围呈灰暗色,较坚硬,中心部灰色,分泌物较多。处理:用刮匙刮去伤面周围灰暗色硬块及中央部坏死组织,随后用3%双氧水涂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直到创面干净,最后用烧伤三号(枯矾)溶液加庆大霉素湿敷7天,后改用金因肽湿敷,1周后痊愈。对于过分陈旧的肉芽可行刮除术,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

  4  引流不畅

  脓肿切开后,对于切口窄小或脓腔狭长的创面,清理脓腔内部十分困难,造成引流不畅,使伤口延迟愈合。经过多例的临床实践应用头皮针进行伤口的冲洗引流是个不错的选择。去掉无菌头皮针针头,针栓,根据狭窄脓腔的长度,剪取超出其长度2~3cm的软管一段,将软管一端轻轻送至脓腔底部,固定其外端,将吸取0.5%碘伏液适量的注射器针头插入软管外端孔,匀速注入消毒液。如此再冲入无菌生理盐水,脓腔较长着,最后一遍冲洗应边冲边退,冲洗毕,拔出软管,放入引流条,外敷无菌纱布[1]。

  5  伤口创面皮肤缺损过大

  外科常见的Ⅱ度以上的烫伤,颈痈、背痈切开引流后的大块皮瓣坏死,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腿部慢性溃疡及糖尿病患者的软组织感染坏死等,如果皮肤缺损在5cm以上,常规换药是难以使创面愈合的,只有采用点状植皮的措施,才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除此以外,伤口内的血肿、缝合口皮肤对合不良等因素亦是导致伤口难以愈合的原因。因此,对于延迟愈合的伤口,要正确分析其原因,仔细检查,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处理,才能使其早日康复。换药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动作,而是一种观察病情、治疗疾病的过程。要动手、动脑、责任心并重。在换药时既要看伤口,又要问病情,再以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才是换药的全过程。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才能使伤口达到及时愈合,提高护士在工作中护理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红梅,元玉芳,柏月红.头皮针在换药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3,18(1):67.

  (编辑:商  洁)

  作者单位: 430022 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

作者: 汤运红,喻娇花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