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战地基础心肺复苏教学训练过程的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战地基础心肺复苏的教学训练主要强调现场救治的简易化和程序化,训练设计应做到流程简捷,符合实际,贴近实战,宜教宜学。经过四期卫生士官队的教学训练尝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训练对象:卫生士官、红十字救护员。训练目标:掌握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技术,学会心脏骤停现场的急救方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战地基础心肺复苏的教学训练主要强调现场救治的简易化和程序化,训练设计应做到流程简捷,符合实际,贴近实战,宜教宜学。经过四期卫生士官队的教学训练尝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训练对象:卫生士官、红十字救护员。训练目标:掌握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技术,学会心脏骤停现场的急救方法。训练内容:(1)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指征;(2)徒手打开气道的方法;(3)口对口人工呼吸;(4)胸外心脏按压;(5)心脏骤停现场救治的操作程序。训练时间:150 min。训练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标准教具,采用启发精讲、讲解示教、分解练习、程序练习、回示小结五步教学法。训练考核:课后考核、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效果与讨论:提高了训练效果;训练内容具有创新性;训练方法具有灵活性;教学训练实用性强;针对性训练特点突出。

    [关键词] 基础心肺复苏;现场救治;教学训练

     针对战地基础心肺复苏教学训练,我们在训练内容上进行了创新,训练方法上力求做到行之有效,强调战时现场抢救的简易化和程序化。经过四期卫生士官队的教学训练尝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现将训练做法及效果介绍如下。

    1 训练的实施

    1.1 训练对象 卫生士官。他们全部来自沈阳军区一线部队。四期卫生士官,一期102人,二期98人,三期97人,四期108人,共计405人。问卷调查显示,经过6个月以上卫生员训练的130人,占32.1%,6个月以下的176人,占43.5%,未经训练的99人,占24.4%。

    1.2 训练目标 通过教学训练,使学兵掌握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技术,学会心脏骤停现场的急救方法。

    1.3 训练内容及时间安排 根据急救现场没有任何检查仪器及抢救设备的情况下,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着重注意徒手操作、重点突出、难易适度、信息适量。内容:(1)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指征;(2)徒手打开气道的方法;(3)口对口人工呼吸;(4)胸外心脏按压;(5)心脏骤停现场救治的操作程序。时间安排:150 min,精讲示教30 min,分解练习50 min,程序练习60 min,回示小结10 min。

    1.4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是传递训练内容的纽带,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关键。训练中我们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主要采用启发精讲、讲解示教、分解练习、程序练习、回示小结五步教学法。并采用多媒体技术,引用苏醒“安妮”标准教具,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训练,使学兵尽快掌握操作要领。

    1.4.1 启发精讲 精讲是为了多练,多练就必须精讲,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如:口对口人工呼吸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训练内容上提炼出操作要点:(1)吹气前,必须打开气道,捏紧鼻孔;(2)吹气时,必须将病人口完全包住;(3)吹气完毕,做到三个协调一致: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声音、面感气体排出。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讲透重点内容及操作要点,从而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1.4.2 讲解示教 这一过程要把握好示教的步骤要点,按“总-分-总”的顺序先综合示教,再分解示教,最后总结示教[1]。关键性动作需要多次重复示教。如:胸外心脏按压讲解示教,先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标准的示教动作和及时的讲授,给受训者提供一个观摩、仿效的样板。再分别讲解示教按压部位、姿势、手法。最后再进行完整示教,总结常见的错误按压和操作要点。其目的是达到讲、做、演、练的有机结合,避免训练误区,增强训练效果。

    1.4.3 分解练习 按照重点难点或操作程序,分别进行触摸颈动脉法、仰面抬颈法、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分解练习,实施逐次递进训练方法,目的是减少受训者初学的困难,在分解练习的基础上,便于强化训练现场救治的操作程序。

    1.4.4 程序练习 心脏骤停现场救治操作程序的训练,是在分解练习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必须做到判断果断、动作敏捷、操作正规、并具有连续性。根据学兵数量和4具苏醒“安妮”、“大卫”分为4组,由4名教官组织训练。先进行单人程序救治,重点训练操作动作规范性、有效性和程序的连贯性。再根据学兵的素质进行合理配对,进行双人救治程序训练,训练中模拟真实环境,感受现场气氛,重点训练配合协调性及技术操作准确性,从而提高学兵现场救治的能力。

    1.4.5 回示小结 通过学兵回示双人救治程序及对问题的回答,可以反馈训练效果实现的程度,以便教员在小结时进一步强调重点内容,并对未达标的学兵进行矫正性强化训练,并总结现场救治口诀:一喊二摸三气道,四吹五压六协调。一喊:呼唤病人;二摸:触摸颈动脉搏动;三气道:打开气道;四吹:口对口人工呼吸;五压:胸外心脏按压;六协调:一人救治吹气与按压比例2∶15,二人救治:吹气与按压比例1∶5,从而使整个训练过程更加完善。

    1.5 训练考核 训练考核包括3方面:(1)课后考核:由回示评价和课堂吸收率测试组成;(2)理论考核:在科终考试中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操作要点及难点问题;(3)操作考核:在科终时统一进行,根据操作考试评分标准,按操作流程中的每一步进行考核。

    2 训练效果与讨论

    2.1 提高了训练效果 心脏骤停现场救治程序训练过程主要采用启发精讲、讲解示教、分解练习、程序练习、回示小结五步教学法,并采用多媒体技术,引进苏醒“安妮”标准教具,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训练,使训练过程更具科学性, 表1 训练前后心脏骤停现场救治考核成绩比较缩短了训练周期,减少了训练时间。同时,激发了学兵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训练效果。我们对第三期卫生士官97人进行了测试。训练前,对心脏骤停现场救治基本知识及操作分别进行了无记名测试。训练后,将训练开始时的测试再次进行了无记名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学兵对心脏骤停现场救治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优良率由训练前的5人(5.2%)提高到训练后的64人(66.0%)。两者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3.9,P<0.01)。

    2.2 训练内容具有创新性 胸外心脏按压是《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新增3项急救技术之一。由于实际急救中必须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运用,才能达到急救目的,因此,两个内容合并一个课目进行训练,训练内容适合部队官兵。此课目我们已率先编入《治疗护理操作技术》教材,被总部定为全军统编教材,并发行全军使用。

    2.3 训练方法具有灵活性 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配合标准教具进行仿真训练。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训练难点是无法在真人身上练习。为了保证训练效果,训练中引入了急救训练专用教具——苏醒“安妮”和“大卫”,利用该教具训练不但操作练习可靠,而且技能形成快而稳定,从而解决训练无法在真人身上练习的难题。

    2.4 教学训练实用性强 心脏骤停总是突然发生的,现场没有专业急救人员,也没有急救专用器械与药品,掌握这一技术,就可能挽救身边战友的生命。我们经四期卫生士官教学实践证明,按本课目教学,安排3学时训练,学员都能熟练掌握此项技术,往往可以终身掌握此本领,完成现场急救任务。

    2.5 针对性训练特点突出 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很多,如休克、电击、溺水、大出血、CO中毒和严重创伤等。其中溺水的现场急救主要有两部分内容:(1)排水技术,即将气管、支气管、肺中的水排出,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2)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渡海作战将有大量溺水伤员发生,该课目是卫生人员,甚至是参战全体官兵必备的急救技术,有着很强的训练针对性。战地基础心肺复苏是新《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新增3个急救技术之一,也是平战时最重要的现场急救技术。如何使作战官兵尽快掌握急救技术,训练设计就应紧紧围绕受训者的实际需要和对技术掌握规律进行,做到思路清晰、流程简捷、符合实际、贴近实战、富有创意、宜教宜学。新大纲构建了训练一致的内容体系,对训练提出了更新更严的原则和要求。这些新的原则和要求是落实新大纲的关节点,反映在教学训练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遇到了一些以往教学训练中所没有的新情况、新要求[2]。只有平时训练贴近实战,战时才能治伤救人,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 张付,朱法舰,白文瑞.部队教学法指南.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15-32.

    2 郭胜伟,吕彦刚,蔡昌军.分队军事训练法新编.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21-25.

    作者单位: 116017 辽宁大连,沈阳军区卫生技术干部训练中心医疗技术教研室


    (本文编辑:卫 东)

作者: 周新,崔英琳,孙连碧,崔 馨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