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6期

癫痫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癫痫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措施,与抗癫痫药物相结合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临床治疗证明,通过抗癫痫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措施相配合治疗,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能更好地提高癫痫儿童的生活质量。【关键词】癫痫。儿童。...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癫痫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措施,与抗癫痫药物相结合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临床治疗证明,通过抗癫痫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措施相配合治疗,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能更好地提高癫痫儿童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癫痫;儿童;心理状况;干预

    癫痫(epilepsies,EP)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患,发病率高达5‰,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癫痫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多年来各国学者对癫痫的研究重点都放在临床及实验室工作上,认为临床发作得到控制即已达到治疗目的,从不顾及患儿的自我感受及社会对其认识,这样反而会影响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治疗效果。从2005年1月~2007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EP患儿的情况分析看,EP患儿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行为障碍,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EP患儿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EP患儿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14岁,平均9.5岁。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对照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家庭背景及行为检出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设计问卷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患儿,根据问卷资料总结EP患儿的心理状况。内容包括:(1)是否担心对预后的影响;(2)是否过度依赖现在的生活;(3)情绪:精神紧张、易激怒,焦虑;(4)精力状态:发病对精神状态是否影响;(5)认知功能:发病对判断能力是否影响;(6)药物的影响:长期服药对药物的副作用是否担心;(7)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否容易与父母、同学、朋友沟通,是否感觉生活愉快,是否容易结交朋友;(8)生活的质量:对目前的生活质量是否满意。根据问卷的内容,入组的患儿只需回答“是”或“否”即可。

    通过问卷显示EP患儿存在的心理状况:(1)发作担忧、情绪异常:患儿紧张、焦虑,对病因、病情转归、预后不明确,尤其是发作后过分担忧,甚至恐惧,特别是在学校发作1次后,怕同学讥笑,从而产生焦虑,情绪低落、冷淡。(2)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改变、固执、多动、冲动、社会退缩、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影响行为的因素主要有:①患癫痫本身;②抗癫痫药物(AEDs)的副作用;③家庭、社会对癫痫儿童的态度。(3)认知损害和学习困难:认知障碍主要与发作引起的脑损伤及服用AEDs有关。此外,情绪、行为和环境因素也能影响癫痫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学习潜能的发挥。(4)过分约束患儿活动,为避免发作引起身体伤害。父母和医生往往过分约束癫痫儿童的活动,使患儿产生不良情绪及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对以上调查到的EP患儿进行心理干预。

    1.2.2  心理干预  EP患儿存在的心理、行为异常往往引起机体、神经和内脏功能的变化。长时间的功能异常易引起机体器质性改变。身心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情绪和身体易患素质持续长期作用的结果,与患者对疾病的歪曲理解和感受有直接关系,是使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患儿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干预应成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心理咨询在我国得到相应的发展,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学会处理因疾病产生的情绪反应及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治疗绝不是一般的安慰、鼓励或说教,而是有目的、有步骤的深层治疗方法。癫痫儿童心理干预的主要措施为: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运动治疗及社会支持等方面。

    2  心理咨询

    2.1  对患儿的心理咨询应注意以下几点

    2.1.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当患儿被诊断为“癫痫”时,患儿及家长承受不了这种打击,以种种理由拒绝接受诊断,从而产生错误概念:(1)不能面对现实,试图否认医生诊断;(2)不遵医嘱,擅自服药,偏信“验方”、“秘方”。此时医护人员应抓住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特征,耐心讲解,针对有关心理进行解说,提高医生在患儿父母心中的地位,取得信任,互相沟通。采用恰当的手段和系统理论更有效地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鼓励患儿及其家长树立信心,早日康复。

    2.1.2  对患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步骤的心理咨询  患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疾病缺乏认识及因病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社会障碍。成人EP患者的心理障碍常源于儿童期,因此应尽早给患儿提供关于癫痫的基本知识,对有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患儿对疾病的认识水平,解除焦虑及恐惧情绪并改善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儿身心健康,有利于控制发作。

    2.1.3  对患儿家长的咨询  患儿亲属特别是父母的焦虑情绪和过分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引起和加重患儿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患儿家长进行咨询,消除其心理障碍,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不少学者强调指出,患儿母亲的癫痫知识水平和对患儿的态度常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

    2.1.4  对患儿情况作定性、定量的全面评估  定性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患儿及其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所在,作为咨询的依据,定量评估是把存在的问题加以量化并观察咨询效果。

    2.1.5  建立比较系统的心理档案  应根据不同癫痫类型给予不同干预内容。

    2.1.6  巩固咨询效果,建立比较系统的心理档案  由于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的思想和情绪也随之改变。所以对每次就诊的患儿,除常规治疗外,有时需多次咨询。如果由于门诊时间的限制,应安排专门咨询时间,对其进行心理调适是非常必要的。

    2.2  认知及行为治疗  认知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使病人情感和行为得到改变,这正是患儿及家属极需要帮助的问题。认知疗法被广泛应用治疗各类心理障碍。行为治疗就是包括一般支持、识别先兆及触发因素,正确处理日常压力、学习自我观察、进行放松训练及提高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治疗。

    2.3  社会支持  社会上已愈来愈认识到偏见和歧视带给癫痫患者的伤害。国际上近年来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如“国际癫痫署青年委员会”,在青年中传播有关癫痫的知识,为患者提供帮助。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抗癫痫联盟(LLAE)联合推动了旨在使4千万受癫痫影响的人们受益的全球抗癫痫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使公众了解癫痫是一可治之症,改变社会对EP患者的态度、无知和误解。EP儿童的社会环境中,老师对患儿良好态度非常重要,并为周围儿童树立了榜样,因此应鼓励家长和医生之间的交流。

    目前,国内外有关EP儿童的心理研究并不多,但其重要性已日益被认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是减轻患儿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掌握EP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正确引导,是除药物治疗外的另一重要内容。只有进行药物及心理干预的全面综合的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才能提高EP儿童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EP患儿对发作感到恐惧;对长期服药感到担忧;并且某些社会活动受限;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认知能力差及生活满意度低下,就是新确诊的EP患儿也存在上述问题。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固然与癫痫本身及药物治疗有关,另一重要原因来自家庭及社会。由于确诊为癫痫本身就对患儿产生巨大的负面性影响,加之人们又因缺乏癫痫的基本知识而对其心存歧视;同时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不能预测的癫痫发作长期威胁着患儿,致使其情绪焦虑;不能将病情告诉他人,使患儿感到癫痫的羞耻及恐惧;自我封闭,不参加运动和集体活动,不能与人交往,从而产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而疾病一旦发作,因别人不了解病情而采取不正确态度及不恰当的处理方法,给患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疾病本身及长期服药,尤其是联合用药的患儿,其注意力、思维能力及记忆力均不同程度受损,易出现学习困难,使之更加失去信心,这些心理障碍对EP患儿的伤害更加严重和持久,往往超过了癫痫本身,致使这类患儿生活质量低下。

    由此可见,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固然重要,但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亦不容忽视。不能只限于单纯药物控制发作,而需更加强调非药物综合治疗,即对其存在的精神及心理障碍进行干预。通过癫痫知识的广泛宣传及普及,使患儿及家长了解到癫痫是可治之症,改变对癫痫的不正确态度,消除无知和误解,减少患儿的心理负担,增加其对治疗的满意度和依从性,也便于家长正确引导子女的心理发育。由于儿童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引导,暗示性强,是心理治疗的最适合对象;心理治疗不需昂贵仪器设备,简单方便,易于推广。

     (本文编辑:丁  平)


作者单位: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刘晓玲,陈贞芳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