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期

沟通技巧在儿科护患关系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应用沟通技巧,对各科年龄段的患儿产生的影响。方法对2岁以前,4岁以及学龄期的儿童进行心理特点的研究,熟悉各年龄段患儿的心理反应,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针对性的进行沟通。结果良好沟通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有利于患儿及起家属对我们护理工作产生信任感。结论良好的沟通是获得高效益的基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应用沟通技巧,对各科年龄段的患儿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2岁以前,4岁以及学龄期的儿童进行心理特点的研究,熟悉各年龄段患儿的心理反应,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针对性的进行沟通。结果 良好沟通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有利于患儿及起家属对我们护理工作产生信任感。结论 良好的沟通是获得高效益的基础。

【关键词】  沟通;技巧;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或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相互联系。在儿科,护患关系主要是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的相互联系。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患儿的情感需要放在首位,要求护士与患儿的交流日益增多,如何利用有限时间与患儿进行有效交流,并做好家长工作,保持密切联系,取得家长配合,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儿康复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需要掌握应用一些沟通技巧。

    1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是沟通的前提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儿科护士作为健康照顾者,与患儿沟通的任务是要为患儿提供信息,帮助患儿适应环境,取得患儿的信任,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而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要做到有效沟通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1]。

    1.1  儿童的心理特点

    1.1.1  2岁以前  通过以母爱为中心的育儿方式,儿童获得了舒适感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环境有了基本信任感。儿童在4岁以前十分依恋父母,易产生母子分离性焦虑。

    1.1.2  从4岁起  儿童的行为越来越具有自主性和目的性,开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和学习判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游戏是此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充分的发展。

    1.1.3  进入学龄期  儿童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并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一阶段是儿童自我成长的决定性时期。学龄期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希望,赞赏则产生成功感,批评则有失败感,从而通过勤奋获得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成功,克服自卑感。

    1.2  要熟悉患儿的心理反应  一般而言,6个月~4周岁幼儿对住院诊治的心理反应最为强烈,1.5岁时反应达到最高峰,以后慢慢减弱。4岁以上儿童对生病的概念有所了解,学龄儿童可能会担心成绩因生病而下降。患儿常常表现如下几种典型的心理反应。

    1.2.1  分离性焦虑  主要表现在婴幼儿因生病与自己最熟悉的人分开,表现为哭闹、拒食等。

    1.2.2  恐惧不安  这是绝大多数患儿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不合作、哭闹、逃跑等。

    1.2.3  反抗  这种类型多表现在家庭溺爱性儿童。表现形式为对护士愤怒、摔东西、抗拒治疗等。

    1.2.4  抑郁自卑  主要表现在长期生病,如肾病综合征、病毒性脑炎等学龄期患儿。表现为沉默寡言、唉声叹气、拒绝探视等。

    2  沟通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2]

    2.1  语言性沟通  即通过说话利用词语进行沟通,是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儿科护士要多采用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及礼貌性语言。

    2.1.1  良好的第一印象  采用首诊、接负责制,护士要热情迎接新患儿,主动向患儿及亲属做自我介绍,备好病床单元,亲自将患儿送到病床;介绍病友,分管医师、护士,住院环境(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值班室、洗漱间、卫生间、开水房、食堂等),常规的治疗护理程序及时间,有关规章制度(陪人制度、治疗管理制度、饮食制度、作息制度等)。通过和蔼亲切的语言来消除患儿及其家长的陌生、恐惧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护、患、陪之间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全方位的护理宣教宣教要贯穿于住院的全过程  将随时宣教与定期宣教,常规宣教与按需宣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实用性。语言要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可配合知识卡片、宣传画册来提高宣教效果。宣教内容包括所患疾病的病因、分期、发展、预后及注意事项;介绍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辅助检查的目的、方法等。提倡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早吸吮多接触,防红臀、脐炎,指导产妇产后锻炼、人工挤奶。指导4个月以上患儿的父母添加辅食及餐具常规消毒的方法,宣传科学的生育观、育儿观,摒弃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2.2  非语言性沟通  这是不使用词语而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表达思想感情、观点、目的用意的沟通[3],是儿科护士特别需要掌握的,如通过拥抱、爱抚、微笑来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密切护、患、陪关系。

    2.2.1  表情的应用  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性沟通最丰富的源泉,表情应亲切自然,微笑服务可大大缩短护、患、陪之间的距离,增加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2.2.2  娴熟轻巧的操作  头皮针穿刺要一针见血,这是增加信任感最重要的方式。

    2.2.3  身体姿势与空间距离的应用  适时的应用点头、手势等,配合适宜的空间距离(皮肤护理亲昵距离约15 cm,常规宣教为1.2~3.7 m)[3],可提高护理效果。

    2.2.4  仪表的作用  仪表是指人的衣着姿态与风度,这在人际吸引中有重要作用。儿科护士的仪表应整洁、端庄、亲切,给人以美的享受。

    2.2.5  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环境必须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床铺平整、清洁。

    总之,良好的沟通是密切护患关系的纽带,是获得护理高效益的基础,护理人员应多学习和总结,以能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华明,杨芳.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沟通.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2):1145.

2 罗海芬.交流技巧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00,6(4):308.

3 马燕,许永珍.护士与病人沟通顺利的必备条件.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6.


作者单位:200940 上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

作者: 曹永花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