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6期

静脉穿刺后新式拔针法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静脉穿刺传统拔针法疼痛反应皮下淤血ApplicationofnewwithdrawalofneedlesaftervenipunctureinelderlypatientsZHANGYu,LIWei,WANGXiao-lu。subcutaneousecchymosis老年人由于衰老、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易患各种疾病,静脉输液是其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静脉穿刺后拔针作为输液过程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静脉穿刺 传统拔针法 疼痛反应 皮下淤血

    Application of new withdrawal of needles after venipun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ZHANG Yu,LI Wei,WANG Xiao-lu.Department of Digestive Medicine,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thod of withdrawal of needles,contrasted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Methods  78 inpatients undergoing venipuncture were involved in this own control study.Comparison of the pain reaction and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of two methods from the same patient were done.Results  The pain reaction rate of new method was 19.5%,which was lower significantly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the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rate of new method was14.1%,which was lower significantly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Conclusion  The new method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method obviously.

    [Key words]  venipuncture;traditional method of withdrawal of needles;pain reaction;subcutaneous ecchymosis

    老年人由于衰老、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易患各种疾病,静脉输液是其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静脉穿刺后拔针作为输液过程的最后一项内容,是临床护理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其方法恰当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后续的治疗,还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医患关系。实践证明,按护理教材《基础护理学》中静脉穿刺拔针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局部按压穿刺点上方片刻”操作[1],患者疼痛明显,皮下淤血发生率高。鉴此,笔者采用新式拔针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6月至12月初住院患者78例,年龄54~92岁,平均73岁,其中男43例,女35例。所选患者出凝血时间正常,无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意识清楚,感觉正常,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回答问题。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法。血管选择为同一人左、右侧手背血管各1次,均用7 号头皮针,分2天进行。第1天左侧手背血管用旧拔针法即传统拔针法,输液完毕拔针时,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拔针后按压穿刺点5 min;第2天右侧手背血管用新式拔针法,即输液完毕,左手拇指轻放于输液贴上方,拔针前不按压血管,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将拇指沿血管方向同时竖压皮肤及血管穿刺针眼5 min。新旧拔针的操作各固定1名护士负责;拔针30 min后,另固定1名护士统一观察记录。

    1.2.2  观察指标  疼痛反应:从两方面评估,客观标准以拔针时患者皱眉,肢体抽动,口中发出嘘声为疼痛指标;主观标准按麦克弗莱从护理角度给疼痛作出的定义,由患者感觉并陈述有无疼痛为指标[2]。皮下淤血:穿刺部位出现直径≥2 cm的紫斑为皮下淤血;<1 cm或只有针眼痕迹者为无皮下淤血。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传统拔针法疼痛发生率为66.7%,新式拔针法为29.5%,两组比较,χ2=21.596,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6.2%和14.1%,两组比较,χ2=29.118,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提示新式拔针法明显优于传统拔针法。表1  两组疼痛及皮下淤血比较注:两组比较,*P<0.01

    3  讨论

    拔针时疼痛和拔针后皮下淤血是静脉输液后由拔针操作所造成的最常见的两种不良反应[3],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还会影响后续的输液治疗,甚至对医患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如何改进拔针操作所造成的不良反应,近年来护理工作者在青壮年患者拔针的速度、拔针方法、拔针后按压方式及持续时间等[4~6]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而老年患者有其独特的血管结构特点,即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下脂肪少、皮肤变薄松弛、血管浅易滚动、不易固定,但该方面文献报道较少。

    本实验结果表明,静脉输液后传统拔针法的老年患者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新式拔针法,这源于输液时针头在充盈的血管腔中呈飘浮状态,针头不与血管壁接触,拔针时因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使血管壁被压瘪,针头斜面如同小刀刃,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同时按压血管,使血管和针梗产生摩擦力,由此导致血管神经受到强烈刺激,引起疼痛[7]。而采用新式拔针法拔针时,因未对血管施压,拔针过程中针头不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也不加重针梗与血管壁及皮肤组织的摩擦,故减少或减轻了对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组织损伤。

    临床进行静脉穿刺时,一般都是在针头进皮肤(皮肤针眼)后再将针头沿着血管行进一段后再进入血管(血管针眼),2 个“血管针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即使采用直刺法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也常常不在同一点上。传统拔针后的按压法,由于棉签面积较小,易出现不能同时有效按住皮肤和血管穿刺点的情况,由此导致皮下淤血的发生;而新式拔针后拇指沿血管方向同时竖压,由于指腹面积大,可同时按住皮肤及血管穿刺针眼,同时按压面积大,穿刺点受压更均匀,患者感觉舒适,既避免棉签“点”“硬”压所新增的疼痛,又能有效预防皮下淤血的发生。此外,延长拔针后的按压时间,嘱患者减少肢体活动,尽量抬高穿刺部位,亦可有效防止皮下出血。

    总之,老年患者常多病共存,而且病程较长,并发症多,康复较为缓慢,需长期接受输液治疗。通过临床实践,新式拔针法不仅为治疗创造了条件,而且保护了静脉,又有利于血管修复,是一种可行的减少拔针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新式拔针方法要求护士左右手必须熟练配合,左手按压早了就变成了传统的先按压后拔针的方法,左手按压晚了易出现穿刺点会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7.

2 谭自然,金良玉.护理新概念与临床.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221.

3 丁春晓,谢娟.静脉穿刺拔针不良反应及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2,9(5):21-22.

4 刘滨泉,张宇,段滨红.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护理学杂志,2005,20(19):11-12.

5 刘杏仙,梅怡明,王恒,等.外周浅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51-52.

6 翁芸芳.静脉穿刺后减轻拔针疼痛的临床观察.护理与临床,2007,11(9):824-825.

7 吕云霞,韩英慧,郝迎翠,等.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6,21 (21):9-10.


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内科

作者: 张渝 李伟 王晓璐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