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4期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干预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理干预对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3例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开展示范指导、集体训练、特权强化、个性培养、生活技能培训等观察3~6个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经过3~6个月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后,82。27%患者能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能规范日常行......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心理干预对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203例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开展示范指导、集体训练、特权强化、个性培养、生活技能培训等观察3~6个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经过3~6个月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后,82.27%患者能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能规范日常行为,能较熟练完成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17.73%患者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75.36%的患者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及交往,23.65%的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并能胜任本职工作,10.83%的患者能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8.08%的患者能协助亲友经营生意,康复总有效率100%。结论 心理护理是促进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女性精神分裂症 心理干预 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约占全部住院患者的50%,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为1.6∶1[1]。对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干预,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和改善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防止住院综合征,促进早日康复。为此,笔者对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3~12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203例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P-3)[2]。(2)经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趋于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入组病例全部为女性,年龄16~51岁,平均(36±11.5)岁,其中已婚131例,未婚72例,病程2个月~10年。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定期组织学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想念家人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家人嫌弃、怕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帮、互学、互相督促、典型引路、模拟家庭化训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犒赏奖励等方法,加强社交与生活技术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6个月。

    1.2.1  示范指导  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纠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进行示范性的讲解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性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洁,关心他人与讲卫生尤其是经期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孤僻的行为,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常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  集体与个别行为训练  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游戏、体操等,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最后进行检查。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她们互帮互学,开展自查与互查。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得不认真的,工作人员要反复进行训练直至完成好为止。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做一个正常有用的人,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行为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如何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貌;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互敬互爱;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6个月。

    1.2.3  特权强化  特权强化也是心理干预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护理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家属,以得到家属的支持和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3],防止住院化问题的发生,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1.2.4  个性培养  纵观精神分裂症发病综合因素,其病前大多存在这样那样的个性心理缺陷,如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脆弱、爱面子等易感性格,在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精神障碍[4]。由于女性患者对外界事物敏感性较强,加之内在承受能力较弱,以及社会偏见等特点,往往容易诱发精神障碍。因此,针对女性上述特点,在康复期开展个性培养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干预,如对未来充满自信而对不利因素考虑甚少,或把未来看得相当复杂,担心疾病复发,失去工作,担心社会、家庭不接纳,因此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从预防复发的角度,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协助患者制定近期与远期康复计划。教育患者加强锻炼,多与人交往,克服内向、胆小、敏感、多疑等个性,使患者具备应付各种压力的心理准备。教会患者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激发其对生活的兴趣,树立自强、自尊、自立、自信、乐观向上的心态。强化患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患者学会在矛盾中成长,在挫折中成熟,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1.2.5  生活技能训练  针对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特点,依照患者兴趣和爱好,适宜地指导和组织患者参加一些工娱疗活动,如折纸、粘贴、编织、刺绣、唱歌等。在护士带领下安排适当的康复训练活动,如书法、绘画、表演、体育比赛、手工艺制作、烹调作业等项目的训练,转移患者的病态思维,体现患者的生命价值,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技能及质量,为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今后全面康复奠定基础。同时要指导家属学习有关精神疾病知识及如何观察与防治疾病复发的常识,让家属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休养和护理环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环境中人际关系的方法,给患者提供与家人、社会接触的平台。指导家属学会简单的观察、识别、判断症状复发的方法。同时向家属宣教、督促患者服药,监护患者行为变化的意义[5]。通过医护、家属、患者互动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复发。

    2  结果

    经过3~6个月康复期的心理干预、示范指导和强化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及吐痰,不正确的姿势及不良习惯全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能正确对待自身疾病167例(82.27%),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36例(17.73%);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及交往153例(75.37%);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本职工作48例(23.65%);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2例(10.84%);协助亲友经营小生意57例(28.08%);康复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原因未明,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疾病。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给家庭、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了解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指导及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恢复期的女性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的心理,思念亲人、想念孩子是女性患者的天性。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基本恢复时,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患者自认为患了此病丢人现眼,低人一等,担心家人、孩子、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必须重视对待的关键。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和心理指导是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性工作。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系统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往往会残留一些阴性症状,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理性地面对今后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因素,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她们,尊重她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她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不良精神刺激,为她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宽松的环境,使患者能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能及的。良好的心理干预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工作重心的转化,护理模式的转变,同时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常规与每位精神病患者的个体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干预,促进精神病患者早日全面康复。

    积极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由于社会上的偏见,精神病患者常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如人格上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被排斥、指责甚至咒骂,以致增加疾病复发几率。女性精神病患者由于担心生育可能遗传,更增加了心理负担及家庭顾虑。加强社区精神健康教育,对社区进行有关精神卫生知识宣传,使受教育者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有较系统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可请求邻居、同事尊重,关心其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照顾,避免言语刺激,帮助患者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主动适应社会环境,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策略,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支持作用。多同情、关心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动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更好地从生理、心理、社会上得到康复。

    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药物治疗外,整体护理、社会康复、行为训练等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心理干预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精神病患者能否康复,重返社会,关系着患者能否战胜疾病、克服心理阴影、保持良好心态及平和情绪,关系着疾病是否反复等问题。由此可见,心理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有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39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75-78.

3 虞与庆,张程赪.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心理护理.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73-74.

4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150.

5 赵月秋,崔青.情感性精神障碍复发与护理.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60.


作者单位:712000 陕西咸阳,咸阳市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

作者: 杨竹杏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