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22期

加强妊娠期心理护理,循序渐进提升孕妇心理健康水平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在妊娠期做好孕妇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孕妇形成对妊娠、分娩事件的正确认知,进而有利于构建孕产妇的良好心理状态,避免产时紧张、焦虑等不良状态对分娩的消极影响。本文就妊娠期间的心理护理综述如下,以期引起对产科妊娠期心理护理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推广用于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产科妊娠期护理质量。【关键......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分娩是产妇所经历的一个应激性事件,如何让产妇充分接受并适应这一应激对母体和胎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妊娠期做好孕妇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孕妇形成对妊娠、分娩事件的正确认知,进而有利于构建孕产妇的良好心理状态,避免产时紧张、焦虑等不良状态对分娩的消极影响。本文就妊娠期间的心理护理综述如下,以期引起对产科妊娠期心理护理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推广用于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产科妊娠期护理质量。

【关键词】  妊娠期;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care during pregnancy,gradual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maternal mental health

  ZHENG Song-yuan.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hua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1,China

   Delivery is a stressful event experienced by puerpera,and how to make women fully accept and adapt to the ev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 and the fetus.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care during pregnancy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rrect cognitive on delivery and childbirth,which is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good maternal mental state,and then it can avoid negative effects of childbirth led by undesirable state such as tension,anxiety,etc.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sychological care during pregnancy,with a view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obstetric psychological care during this period,so as to promote clinical nursing ca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bstetric care during pregnancy.

  [Key words] pregnancy;psychological care;anxiety;depression

  妊娠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十分协调的生理过程,孕妇在此期间经历着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同时这段过程又是顺利分娩的基础,因此做好妊娠期的护理尤为重要。国内文献对于孕妇产后不良心理状态的护理报道较多,而对于相对漫长的妊娠期间的心理护理关注较少。据我们临床观察,从妊娠期开始对孕妇进行心理干预,会有充足的时间使孕妇逐渐提高对分娩的认识、消除不良情绪,从而大大提高孕妇产时和产后的健康水平。

  1 妊娠期妇女的心理特征

  1.1 紧张、焦虑 怀孕和分娩一般是人们快乐期盼的事,但如果不是计划中妊娠,或即使是计划中妊娠但如果孕妇是初次怀孕生产,她们的心理多数会由妊娠后短暂的惊讶和高兴很快转为紧张甚至焦虑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孕妇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甚至过于担心胎儿异常、胎儿性别、分娩时婴儿的安全、分娩痛苦及自己的安全、医生不能在身边、产后体态的变化等而引起的[1]。对于伴有妊娠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的孕妇,由于担心疾病对妊娠的影响,其焦虑水平更高,严重者甚至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可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分焦虑则不利于适应环境,可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从而子宫收缩乏力,导致难产。

  1.2 抑郁 妊娠期抑郁,是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以郁闷、胆怯、空虚感、烦恼、愤怒、焦虑、自卑、沮丧、悲哀、绝望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相关分析发现焦虑和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焦虑程度越重,抑郁也越重;反之,则较轻。且怀孕期间过度焦虑或抑郁会导致孕妇对怀孕的事实不接受或准备采取逃避行为,影响胎儿的发育,加重应激程度,容易罹患心身疾病[2]。由此可以看出,抑郁是紧张、焦虑发展而来的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它会诱发身体疾病。

  1.3 依赖心理 怀孕之后,很多孕妇都变成家庭的中心,家庭其他成员会对其倾注比平时更多的精力,他们不再让孕妇从事可以正常完成的事务,长期发展下来,孕妇无形之中会形成对家人强烈的依赖感。分娩时没有家属作陪,她们的紧张情绪较明显。

  2 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

  2.1 了解孕妇心理障碍的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产科护理中,对有心理障碍的孕妇要做好宣教工作。比如,向担心分娩痛苦的孕妇解释分娩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让孕妇了解这一生理现象,从而降低或避免因担心分娩痛苦而产生的焦虑心态;对于担心胎儿性别的孕妇,要教育使其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思想;对于担心体形变化的孕妇,要让她们明白怀孕和分娩不是改变体型的决定因素,产后体育锻炼可以使其恢复良好的体形。对于有妊娠合并其他疾病或妊娠并发症的孕妇,要特别注意心理护理的全方位,即除了常规护理之外,还应加强相关疾病的教育。比如,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实施专人跟踪,给予主动、持续、集宣教与心理护理于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在患者住院期间能迅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护患经常交流,持续及时地进行饮食控制的指导,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3]。

  2.2 建立融洽、信任的护患关系,加强与孕妇的沟通、交流 孕妇入院进行检查或住院治疗时,陌生的环境因素会增加孕妇的不安定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介绍科室环境、医术水平,关心体贴她们的生活,消除陌生感,让孕妇表达出自己的心理动态。由于信任感的增强,患者也易接受护士给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使心理护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护士应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孕妇的不适,缩短护士与孕妇间的心理距离[4]。

  2.3 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婚后妊娠是每对夫妻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对孕期健康状况不佳的孕妇和高危妊娠孕妇要特别关心,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适当的向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宣教,共同帮助孕妇解除思想顾虑,树立自信心。也可以指导孕妇参加孕期学校培训,安排孕妇与已分娩过的产妇交谈,互相交流对分娩的感受,从同伴那里找到信心,通过改变其认知来减轻焦虑的情绪。据调查显示[5],社会支持是影响妊娠期妇女抑郁发生频度的主要因素: 社会支持评分越高,抑郁发生频度越低。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因此,在家庭和社会中应尽可能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

  3 小结

  母体是胎儿生长的小环境,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会波及胎儿。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情绪困扰的孕妇易发生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6]。由此可见,心理因素也是致病的原因。因此,妊娠期孕妇的护理中要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努力做好孕妇产前的心理护理,以帮助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邱慧莲[4]和柏景爱[7]等均有报道,通过对孕妇孕期及分娩期的心理保健,树立孕妇及家属自然分娩的信心,使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会使得精神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可以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明显提高了产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妊娠期是孕产妇所经历的起始阶段,相对于分娩期和产褥期而言,又是一段较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护理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孕妇实施心理护理,使孕妇逐渐形成对妊娠及分娩过程的正确认知和把握,从而指导孕妇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的提升孕妇心理健康水平,使孕妇慢慢接受并适应妊娠这一应激事件,避免心理障碍对妊娠和分娩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苏卿,张本军.孕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1:696-697.

  2 宫玉花,郑修霞,王山米.孕妇心理状态测评.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489-490.

  3 胡翠月.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心理支持度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458-2460.

  4 邱慧莲.妇产科孕妇产前心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08,5(2):80-81.

  5 赵蒙,张军.对妊娠期妇女抑郁发生频度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国妇幼保健,1999,(14):429-430.

  6 郑秀霞.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

  7 柏景爱,朱利华.心理护理在妊娠期及分娩时的应用体会.中华全科医学,2008,6(7):712-713.

  

作者: 郑淞元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