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2期

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相关性调查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发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并据此希望给父母的教养方式提供一个新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及健康青少年各51例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建设性提出父母教育方式的改进方法。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教养方式的不同与青少年精神分裂......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分析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发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并据此希望给父母的教养方式提供一个新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及健康青少年各51例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建设性提出父母教育方式的改进方法。结果经过随访18个月3例再次住院,10例病情出现波动,35例病情稳定,3例失去联系。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教养方式的不同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相关性, 依据研究结果,便于对青少年疾病群体的父母进行教养方式的正确指导,促进青少年疾病群体的疾病向良性轨道转归。

【关键词】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养育方式;调查分析

 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少年发病[1,2]。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是子女心理及精神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3]。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孩子主要交流对象是父母长辈,父母的思想境界、行为修养、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以及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也最早、最直接、最深刻。目前在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养育有近一半的父母养育方式处于最坏的等级,各种不良的养育方式转换成各种不良情绪刺激,长期作用于青少年心理,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因此,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本文针对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指导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养育方式提供依据,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给即将做父母的年轻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一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抽取2005年8月30日—2008年7 月31日在我院住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51例。对照组选自本院职工子女及本院实习学生共51人。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一般情况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对上述两组进行问卷调查。EMBU表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 等人于1980年共同制定。1993年岳冬梅等人修订成中文版[4],修订后的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因子6个,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 F1),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偏爱( F4),拒绝、否认( F5),过度保护(F6) ;母亲教养方式因子5 个,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M1),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2),拒绝、否认(M3),惩罚、严厉(M4),偏爱(M5) 。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资料收集在心理测验室由专门培训的心理测试人员负责,在统一指导语下,受试者笔答所有项目。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后测评。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教养方式得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对两组教养方式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得分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两组EMBU各因子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表1两组EMBU各因子评分结果比较

  2.2父亲、母亲EMBU、各因子的相互关系分析对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之间以及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之间呈负相关(r≤-0.8),父亲与母亲EMBU相同因子得分具有相关关系(r≥0.6)。

  3讨论

  3.1两组EMBU比较的分析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环境中的心理应激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认为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6,7,8]。

  本研究的EMBU结果表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均低于对照组,而且研究组比正常对照组存在更多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这种高严厉和低情感温暖表明在患者遇到负性事件时,其父母更多使用批评、拒绝、严厉惩罚等方式,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有效沟通,容易导致青少年患者个体早年情感经历过多的挫折和被拒绝及情感上的忽视,这些因素均与精神分裂症的形成有关。同时研究组父母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家庭对子女不够尊重,处理事情简单粗暴,家长制作风,或者无原则,一味溺爱。此外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双方的偏爱被试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母亲得分明显高于父亲,这说明母亲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相对较大。

  3.2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个家庭个体中,父亲教养方式中问题较多的是溺爱、盲从和不一致;母亲的教养方式中,问题较多的是盲从、溺爱、不安、不一致和过度期待。另外还有过度支配、过度干涉、过度娇宠、长期拒绝或不关心、专横跋扈等不良教养方式大量存在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中。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与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及母亲过度保护因子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之间呈负相关。由于青少年期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果父母一方拒绝而另一方过度保护,子女长期在这种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成长,必将造成子女心理冲突,而过度支配又会使子女产生消极的、缺乏自主性的负面情绪,反映在疾病过程中时,病人常表现行为退缩,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等;过度干涉的方式往往会使子女产生癔病性格,孩子常表现出神经质、处理任何事情较被动,思维方式较幼稚;过度娇宠或拒绝的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是任性的、放肆的、他们喜欢自我显示或者冷淡、暴躁;父母的养育方式如果是专横或不关心的,子女们常表现出情绪不安定、常会有攻击、反抗和异常的冷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这些处于最坏等级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都产生较严重的不良刺激,为精神分裂症发病埋下隐患,蓄积到一定程度,疾病必然发生。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对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的严厉、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均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临床上我们依据研究结果,进行健康教育宣教的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家长增进亲子关系,提倡民主的养育方式。父母在人生道路上扮演着引路人与监护者的角色,父母的言行在多方面影响着子女,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家庭中,家长们所应掌握的技能之一就是学会倾听,从孩子的言谈中发现孩子的兴趣与要求,寻找解决问题、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办法与途径。父(母)子女互动,不过度干涉或溺爱,真诚相待,父(母)子女成为朋友,消除隔阂,相互理解关心,是父母们应采纳的正确的养育子女的方式,是确保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向良好的方向转归,预防复发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提醒广大担负着养育子女的家庭的父母,选择健康的养育方式养育子女是确保子女身心健康成长,预防疾病发生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树河 .临床应用精神病学.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95-296.

  2吴冬梅,尹爱民.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中国民康医学,2009, 21(5):5.

  3王莹,李刚,李涛,等.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因素的研究.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17(3): 68-170.

  4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122-129.

  5沈渔邨.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7.

  6吉峰,张颖,杜绍云. 父母人格及养育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3): 135-137.

  7徐莲英,杨慧敏.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学杂志,2009, 24(3):70-72.

  8邱浩英,张程桢.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因素的影响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 1993-1995.

  

作者: 吴艳玲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