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10期

产褥期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300例产褥期产妇进行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探讨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00例住院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50例),对实验组着重做乳房护理,指导母乳喂养及饮食营养调理,并观察和护理子宫复旧、恶露排泄、会阴伤口及做好心理护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300例产褥期产妇进行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探讨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临床意义。方法 将300例住院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50例),对实验组着重做乳房护理,指导母乳喂养及饮食营养调理,并观察和护理子宫复旧、恶露排泄、会阴伤口及做好心理护理。对照组:按照一般的功能护理,进行治疗护理。结果 经过产褥期护理的产妇,母乳喂养率达到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P<0.001),而乳腺炎的发生率、产褥感染率、会阴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褥期的护理对产妇的身体康复、提高母乳喂养率、产后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褥期;护理

  产褥期是指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一般需6周[1]。这一时期是产妇身体和心理恢复的一个关键时期,产褥期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母乳喂养成功与产妇康复。本文着重探讨产褥期的观察指标,以健康宣教为主要手段,对产褥期护理进行研究,探讨产褥期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和母体健康以及预防产后并发症的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将本院2008年5月-2008年8月住院分娩产妇300例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0例,年龄21~39岁,平均26.2岁,其中顺产134例,剖宫产16例,初产妇112例,经产妇38例。对照组共150例,年龄20~40岁,平均26.8岁,其中顺产132例,剖宫产18例,初产妇116例,经产妇34例。两组均无严重内科及产科合并症,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观察指标

  1.2.1 体温

  产后24h内体温可上升,但一般不超过38℃,此后体温超过37.5℃视为异常,超过38℃考虑感染的可能。

  1.2.2 恶露

  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不臭,持续3周左右,其中血性恶露持续3~4天,逐渐变为浆液性,约2周后变为白色恶露。如果恶露超时不净而增多,持续长而有臭味,且有腹痛、体温升高提示产褥感染。

  1.2.3 会阴伤口

  会阴伤口若有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提示为会阴伤口感染。

  1.2.4 乳房护理

  在产褥期,产妇的乳房若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或有结节,提示患有乳腺炎。

  1.2.5 母乳喂养

  指产褥期的纯母乳喂养。

  1.2.6 心理状态

  分娩后的产妇可有各种不同的心态,如分娩顺利,新生儿健康,性别理想,产妇会感到兴奋愉快而满足,这种心态有利于产妇的身体康复为良性心态;如遇分娩过程中出现异常,新生儿畸形,产伤甚至死亡,或因亲人不在场,经济问题,家庭中重大变故等导致悲痛、忧伤、焦虑、不安等情况视为不良心态。

  1.3 护理方法

  1.3.1 实验组

  由专职宣教护士向其宣传产褥期有关知识,发送一些图片、手册,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健康和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健康指导,并且在床头进行实际操作指导,解释做好产褥期护理对产妇恢复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产后随访中继续做好有关产褥期知识的宣教。

  1.3.1.1 给产妇安排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产后1h可让产妇进流食或清淡半流食,以后进普通饮食。为促进母乳分泌,根据产后特点、哺乳期需要、产妇口味,指导进食有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多吃汤汁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但不需增加脂肪的摄入量[2]。

  1.3.1.2 观察子宫复旧、恶露

  每天定时评估子宫及恶露的数量、颜色和气味,如发热、恶露有异味常提示有产褥感染。

  1.3.1.3 母乳喂养

  推荐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喂养方法。要想母乳喂养成功,提高母乳喂养率,关键是正确指导哺乳。(1)哺乳前产妇洗干净手,乳房和乳头用温开水洗净,切忌用酒精之类擦洗,以免引起乳头干燥、皲裂[1];(2)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3)按需哺乳;(4)正确含接姿势;(5)母婴同室。

  1.3.1.4 乳房护理

  (1)哺乳前柔和地按摩乳房,刺激排乳反射;(2)哺乳中注意吸进大部分乳晕,以防乳头皲裂;(3)两侧乳房交替进行,并挤尽乳汁,促使乳汁分泌,预防乳腺管堵塞等;(4)乳腺炎时,哺乳前温热敷乳房3~5min并按摩乳房,轻轻拍打和微微抖动乳房,哺乳时先吸患侧,同时按摩乳房,增加患侧喂哺次数,每次至少20min。蜂窝组织炎时,应暂停哺乳。

  1.3.1.5 会阴护理

  仔细观察有无渗血、血肿、水肿等。水肿者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血肿小者可用湿敷或远红外灯照射。有硬结者用大黄、芒硝外敷,冲洗后用干棉球擦干,冲洗时防液体进入阴道,勤换会阴垫,大便后用水清洗,嘱产妇向会阴伤口对侧侧卧。

  1.3.1.6 心理护理

  (1)密切观察产妇心理变化,帮助产妇迅速从分娩不适和疲劳中恢复;(2)提供母乳喂养和婴儿护理知识,耐心指导和帮助产妇护理和喂养自己的孩子,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心情并与其他产妇交流;(3)对产妇的积极行为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产妇自信心,保持愉快心情,顺利度过产褥期。

  1.3.2 对照组

  不进行详细的产褥期知识宣教,任其自然护理,询问时再做解答,但产科处理均与实验组一样。

  1.4 调查方法

  每一位产妇访视2次,访视时间是产后第6~8天和第13~15天。由专职产后随访护士到产妇处访视,并对产妇的全身情况、母乳喂养、伤口感染、乳腺炎、产褥感染及心理状态等情况进行记录,产妇在产后42天回医院作健康检查时,对其产褥情况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对收取到的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产褥期护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产妇母乳喂养率、乳腺炎的发生率、产褥感染率、会阴伤口感染率比较见表1。表1 实验组、对照组产褥期康复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产褥期护理对母乳喂养及产妇身体康复的影响。在产褥期,产妇因分娩,生殖系统、乳房、血液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腹壁以及心理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了一定的体力消耗及机体损伤,虽属生理范畴,但子宫内有较大的创面,若子宫复旧不佳、生殖道感染或生殖道以外的感染,极易导致产褥感染;产后会阴也常有擦伤、撕裂或因分娩需要作了侧切,伤口外露、摩擦,容易发生伤口感染;产后乳腺分泌功能旺盛,但若护理不当,易发生乳腺炎;产妇因分娩还会引起心理应激,加上母亲角色的转换,而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危机,甚至发生产后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产褥期的恢复和乳汁分泌;产妇还可能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失去喂哺信心而放弃母乳喂养。

  本研究通过耐心细致的健康宣教和护理指导,让产妇掌握产褥期相关知识,着重指导母乳喂养,通过早吸吮、早接触、正确含接姿势、母婴同室等措施,既增强了母子感情,又加快了产妇母亲角色的转换。通过科学饮食调理,可刺激乳汁分泌,乳量增加又增强了产妇的喂哺信心,再加上产后访视继续强化母乳喂养知识,因此实验组母乳喂养率达到88%,远高于对照组的71%(P<0.001),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乳房按摩、拍打等护理,实验组乳腺炎的发病率只有2.0%,比对照组低了5.7%;对子宫恶露的观察、护理,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早期对症处理,因此,实验组产褥感染率只有1.3%,而对照组却高达6.7%;会阴伤口也因保持清洗、照射、热敷等正确护理,伤口感染率仅占1.3%,而对照组是6.0%;对产妇心理护理的结果,使产妇身心愉快,可以良性刺激泌乳,促使产妇身体康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产褥期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母乳喂养率(P<0.001),减少乳腺炎、产褥感染、会阴伤口感染的发病率(P<0.05),提示产褥期的护理对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产妇身体的康复和预防产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产褥期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从表1中看出,实验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对母乳喂养启动率与决定母乳喂养时间有很大影响,产褥期产妇因分娩产生不适、疼痛、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3],从而影响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态度[4]。实验组由于在产褥期有专职护士从始至终的心理护理,帮助产妇及时克服不利于母乳喂养的消极影响,保持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产妇情绪愉快,对母乳喂养及产褥期康复的自信心增强,又得到家人的支持、鼓励,使母乳喂养在产褥期得以长久坚持,因此,做好产褥期心理护理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有积极作用。

  通过对300例产褥期产妇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的不同结果说明,产褥期护理和健康教育是产后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产褥期是与其他疾病康复截然不同的生理过程,一般都不需要特殊照料,但其在心理、生理和卫生方面的需求也有所不同[5]。特别是初产妇,她们迫切希望在产后的许多方面获得医护人员科学的指导。那么,对产妇提供正确的健康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不能得到医护人员及时的健康指导,容易发生产褥期并发症,会直接影响产妇的顺利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担当起这一教育责任,以满足产妇渴望健康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更有利于产褥期产妇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周昌菊.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3-70.

  2 董悦,赵瑞琳.现代妇产科诊疗手册,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75.

  3 吕美娜.影响母乳喂养和持续时问的有关因素.中国妇女保健,2000,15(2):87.

  4 何明娇,李耘,赖雪梅,等.陪伴分娩的临床观察与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25.

  5 张慧,周郁秋.对早产儿母亲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74.

  

作者: 陈月兰作者单位:518108 广东深圳,深圳市宝安区石岩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