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1期

浅谈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急重症患者。心理护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心理护理,它是护理工作中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急、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并迅速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才是护理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急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心理护理,它是护理工作中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急、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并迅速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才是护理工作的根本所在。

  1患者的心理状态

  急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病势危急,护士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重症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无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2心理护理

  2.1稳定病人情绪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前提急危重症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对疾病缺乏认识,心理适应能力不足,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危重症患者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犹如杯水车薪,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所以心理护理首先表现在医疗、护理人员治愈疾病的信心十足、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执行医嘱的轻、快、稳、准,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其安全感。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紧张情绪和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2创造适宜的诊疗环境,促进角色转换除了护理操作做到轻、稳、快、准外,还应尽量避免氧气瓶、救护车、心电监护等对患者造成的紧张恐惧心理出现。病房应保持整洁、舒适、安静、温馨,使患者觉得病房如家庭,护士如亲人,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指导患者在病情变化时要有预见性,要学会自我护理,从而消除心理上产生的负面影响。

  2.3做好病人家属和亲友的思想工作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环节病人家属和亲友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和缺乏了解,对亲人病情的担忧,往往会表现得惊慌失措,甚至易怒、冲动,会给患者情绪带来很坏的影响,使之过分担忧自己的病情,加重心理负担,从而加重病情。在合适的情况下,应向他们做好必要的病情介绍,讲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稳定家属情绪,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并影响、感染患者的情绪,使救治顺利进行。总之,做好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要全方面地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早发现其心理异常,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恢复正常,就会让患者看到自己康复的希望,在安全感中很快进入被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 钟露华作者单位:342400 江西兴国,兴国县人民医院急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