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7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吸痰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颅内压不断增高,其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在护理观察中实施预见性观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及时抢救,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颅内压不断增高,其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脑疝是脑血管病的最危险信号。因此,在急性期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和瞳孔变化,并积极进行脱水治疗,控制颅内高压,减少病死率。在护理观察中实施预见性观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及时抢救 ,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关键词】  吸痰不当;心搏骤停;颅内压增高;脑疝;护理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GP)是指侧脑室内的液体压力,即脑室内脑脊液的静水压。正常颅内压力是在人侧卧位、平静呼吸的情况下,从腰椎穿刺测得的压力(与脑室内的压力大体相当),为70~180mmH2O,女性稍低,儿童为40~100mmH2O。在正常情生理情况下,颅腔容积与颅内容物(脑、循环的脑脊液和循环的血液)体积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关系,颅腔与颅内容物之间有约8%~10%的代偿空间,当颅内容物体积由于某种原因而增大,使颅腔与颅内容物之间的代偿空间小于8%~10%时,就会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也有人指出,当颅内容物体积增加5.3%(约相当于70ml的血液)时即会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而当颅内压增高时,大脑或小脑的某一部分,由于受到压迫而发生移位,并被挤到颅内附近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使部分脑组织、神经及血管受压,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产生相应的症状群, 这种危及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就是“脑疝综合征”,即“脑疝”。

  1脑疝的形成因素

  有研究表明,形成脑疝有多种因素,首先,脑疝的发生肯定是因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其次,脑疝的发生与颅内压的高低及其增高的速度有关;再者,脑疝的发生与颅内病变的部位有关;第四,脑疝的发生与颅内的解剖结构有关;第五,脑疝的发生与颅内病变的性质有关;第六,脑疝的发生与不适当的检查治疗有关;第七,脑疝的发生与病人颅内的代偿能力有关。总之,颅内压增高是脑疝发生的诱因。

  2吸痰的护理

  在日常护理中,吸痰是临床常见护理操作之一。安全有效的吸痰能够解除病人呼吸道阻塞,改善肺部氧合,增加血氧含量。反之,不适当的吸痰不仅会增加病人痛苦,延误病情,而且会引起气道损伤,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心律失常,心搏骤停,颅内压增高等。可一旦吸痰不当导致颅内压增高,从而就有极大可能导致脑疝的发生。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提高对吸痰的认识,清晰地认识到吸痰在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2.1掌握吸痰的指征和时机适时吸痰能减少吸痰次数,降低对气管黏膜的机械刺激。临床上常见吸痰指征为:呼吸机管道内压力升高,患者呼吸时与呼吸机有对抗,听诊有痰鸣音,痰液堵塞,SpO2下降。吸痰前要注意观察肺部体征和临床症状,不应以痰的性质、量来片面评价吸痰效果,决定吸痰时间。有研究将吸痰指征分为客观情况、患者、护士三个方面。第一,客观情况包括气道压力报警,SpO2下降等出现高压报警。出现高压报警时,多为痰液堵塞气道使管腔变窄,致气道压力升高,但也不精确。气道压力的变化直接反映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的变化,在排除患者咳嗽、管道扭曲、人机对抗等原因后,可判断为痰液阻塞,作为吸痰指征。还有造成SpO2下降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于呼吸机管路意外断开、打折,呼吸机模式、参数不能适应病情,也可能是病情变化导致,而痰阻气道只是众多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护士能够分析和排除可能导致SpO2下降的因素,正确判断吸痰时机。第二,患者方面包括患者主动要求,如患者主动要求吸痰时,此时痰液已经很多了,此时并不是最佳吸痰时机。护士应该更早观察,发现患者的吸痰指征。对于神志清楚咳嗽反射好的患者可适当刺激患者自行将气道深部的痰液咳到人工气道,再进行吸痰,避免深部吸痰导致的不适。第三,护士方面不能无理由、觉得该吸了就吸痰,应该遵医嘱、按时间。还要根据疾病的特征确定吸痰时机,如ARDS患者一般予PEEP 5~15cm H2O以维持良好氧合,负压吸引时使肺容积下降、肺泡内压下降、复张的肺泡迅速塌陷、反复吸引组织经常处于缺氧状态,ARDS患者应在低氧状态纠正理想时进行吸痰,而颅高压患者应在颅内压得到控制时进行吸痰。

  2.2吸痰前应该协助排痰 可采用深呼吸、有效咳嗽、叩击、振动、体位引流和机械吸引等物理手段,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来,机械通气患者1~2h翻身一次,可以仰卧位、左侧卧位45°,仰卧位、右侧卧位45°,交替翻身,同时用手掌掌面叩拍患者两肺部,自下而上,振动排痰机促使深部小支气管部位痰液的排出,减少啰音,缩短脱机时间更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

  2.3要采取正确的吸痰方法

  2.3.1吸痰管的选择一般选用长度为40~50cm,直径为导管内经1/2或2/3并有侧孔硬度适中的吸痰管。气道内吸痰管和口腔内吸痰管应分别选择圆头单孔和圆头多孔吸痰管。还可根据痰液的性状选择吸痰管,对稀释痰液用较细多孔的硅胶软管并低负压吸引,粘稠痰液选择较粗硅胶软管。

  2.3.2吸痰管插入深度有研究认为,对于机械通气初期,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即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和气管套管深3~5cm,刺激隆突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呛咳利于深部分泌物排出,但是深部吸引易引起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增生而致气管狭窄、肺气肿、肺不张。有研究提出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长度再延长1cm为宜。还要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如遇阻力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2.3.3吸痰压力及时间压力一般成人40.0~53.3kPa(300~400mmHg),儿童小于40.0kPa,避免压力过大引起支气管痉挛,气管黏膜损伤,进吸痰管是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气道。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操作应准确迅速。时间成人每次不超过15s,儿童每次不超过10s,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应避免时间过长引起气管黏膜水肿,且有研究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s。

  2.3.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吸痰一次更换吸痰管,动作要轻柔,准确,快速,痰液粘稠时配合叩击、蒸气吸入、雾化吸入,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SpO2的明显改变时,立即停止吸痰,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另外,颅底骨折、鼻有血液漏出者吸痰时严禁从鼻腔吸引。总之,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吸痰的过程要求护士要有专业的观察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只有能够正确选择吸痰时机,选择正确的吸痰方法,才能做到适时吸痰,有效吸痰。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6.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韦小君,王玲华.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9-10.

  4李莉,王欣然.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选择.中国实用护理学,2007,23(26):51-53.

  5马廉亭.颅内压增高危象——脑疝综合征(一).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2):124-126.

  

作者: 潘丽芳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