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2期

发作性睡病误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1995~2004年我院诊治发作性睡病10例,除1例住院治疗外余均为门诊病人。睡觉醒后不能动作和出声6年,劳累和情绪异常为诱因,病初数月一次,近半年一日多次,午夜睡醒后均发作,最重时,依在沙发上闭目休息也发作,被触动或对话后缓解,需翻身或坐起后再入睡,否则连续发作。误诊TiA,脑动脉硬化。睡则抽动16年为主诉住院......

点击显示 收起

  1995~2004年我院诊治发作性睡病10例,除1例住院治疗外余均为门诊病人。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男8例,女2例,发病年龄最小10岁,最大36岁,教师3岁,职工5例,农民2例,可疑家族史1例,除3例发病3年后心电图报告心肌缺血外,10例的脑电图、颅脑CT及MRI、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K + 、血Na + 、血Cl - 、血Ca 2+  ,血Mg 2+  ,甲状腺、尿10A等,均经反复检查正常。

  1.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42岁,小学教师,无家族史。睡觉醒后不能动作和出声6年,劳累和情绪异常为诱因,病初数月一次,近半年一日多次,午夜睡醒后均发作,最重时,依在沙发上闭目休息也发作,被触动或对话后缓解,需翻身或坐起后再入睡,否则连续发作。误诊TiA,脑动脉硬化。

  例2,男,38岁,家电修理工。睡则抽动16年为主诉住院,缺睡疲劳和精神创伤为诱因,常在看书或闲聊时,突发不可抗拒之睡意,轻时数月数年一次,重时日可频发并伴双下肢抽动,曾一次发作持续10余小时。住院期间,昼夜入睡则抽动与发作性不可抗拒之睡眠,失眠并存,抽动为仅限于下肢或先始于下肢的,渐加重而波及躯干的强直性肌阵挛,致下肢、臀部、躯干下部一次次抬离床面,但双上肢、眼、口轮匝肌正常,面部表情自然,呼吸平稳,无颜面发绀及翻白眼,无牙关紧闭及咬伤唇舌,无尿便失禁,对光反射正常,瞳孔直径3mm,呼吸或刺激身体各部位致醒,若处睡眠醒转初期,抽动减轻,若迅又熟睡则抽动继续加重,若完全睡醒则抽动即刻停止,病人对肢体的抽动无察觉,应用苯丙胺有疗效。误诊癫痫16年。 例3,男,33岁,农民。自幼常睡在田间地头草堆边,未介意。近8年,说睡就睡,不可阻止,轻时伴颈部前俯、膝关节屈曲跌倒,重时摔倒就睡,醒后全身不能动,被搬动后缓解。误诊为癔病、癫痫。

  2 结果

  本组10例均为原发性发作性睡病,其中单独发作的睡瘫症2例(20%),发作性睡病伴睡瘫症3例(30%),伴猝倒症2例(20%),伴睡瘫症和猝倒症2例(20%),伴失眠和睡眠中周期性动作(PMS)1例(10%),门诊病例9例,可疑家族史1例,发作时均无意识障碍。误诊癫痫2例,癔病3例,神经症5例,脑梗塞3例,脑动脉硬化3例,TiA4例。误诊最    长时间16年,最短6年。

  3 讨论

  发作性睡病属睡眠障碍的一种类型,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少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警醒程度减退和发作性不可抗拒的睡眠,儿童和成年早期发病,多伴有一种或数种其它症状:猝倒症、睡瘫症、入睡性幻觉等,又称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1]  。病程长,不直接影响生命,若能平稳情绪,改善睡眠等,可数月数年不发。例2为发作性睡病伴失眠伴睡眠中周期性动作(PMS),最为少见,PMS又称夜间性肌阵挛,肌阵挛多局限于下肢,个别严重者可波及全身,但很少波及上肢和眼口轮匝肌,日间假寐也可发作,患者不能觉察到肢体的抽动,应以睡眠和发作时脑电活动正常及苯丙胺有疗效与癫痫鉴别。

  睡瘫症主要表现为睡醒后或入睡时发生的肌肉松弛性瘫痪,被触动和对话后缓解,可见于20%~30%的发作性睡病。

  猝倒症也是发作性睡病的伴发症状,轻则为个别肌群突发短暂的肌张力松弛和运动抑制,而产生的膝关节屈曲,颈部前俯、手握不紧、睑下垂、复视等,重时全身肌张力松弛,突然倾倒不能动弹,待激情消退和被触动后消失。

  入睡性幻觉也常与睡瘫症伴发,与梦魇难以鉴别。继发性发作性睡病,多继发于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高血钠、脑病、颅内占位、脑卒中,颅脑外伤、甲状腺机能减退等易与之鉴别。

  综上述,发作性睡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及诊断仪器检查无相关阳性发现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门诊游动式的就诊方式,均为误诊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27.

  (收稿日期:2004-08-02)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三人民医院   (编辑李 木)

作者: 郭兰枝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