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1期

王述尧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王述尧,为天水市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多种疑难、多发病疗效卓著。笔者有幸待诊于旁,现将王述尧对胃脘痛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介绍如下。对胃脘痛的治疗以燥湿健胃,疏肝行气,温中导滞止痛。2辨证论治对于胃脘痛王述尧名老中医虽经常喜用基本方,但他非常强调辨证施治。...

点击显示 收起

    王述尧,为天水市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多种疑难、多发病疗效卓著。笔者有幸待诊于旁,现将王述尧对胃脘痛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专病专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情绪变化较大,寒证或寒热错杂证多见。对胃脘痛的治疗以燥湿健胃,疏肝行气,温中导滞止痛。故王述尧名老中医在综合上述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常用以下基本方:半夏10g,茯苓18g,厚朴10g,广藿梗12g,陈皮10g,麦芽18g,香附12g,九香虫7g,吴茱萸7g,草豆蔻7g,白芍18g,生甘草7g。方中半夏、茯苓、厚朴、陈皮燥湿健胃;广藿梗、草豆蔻芳香醒脾燥湿;香附、吴茱萸、九香虫温中祛寒,疏肝行气止痛;白芍滋阴以防辛燥伤胃;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解痉之要方。脾胃寒湿浊气一去,则如拨乌云见青天,则脾升胃降,脾胃功能正常运转则痛而自止。

  2  辨证论治

  对于胃脘痛王述尧名老中医虽经常喜用基本方,但他非常强调辨证施治。常分以下几种类型:肝气犯胃:胃脘胀闷,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多薄白,脉弦。其在基础方上善加小柴胡汤;如柴胡、黄芩、太子参或加合欢皮。肝胃郁热: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口苦口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在基础方上减吴茱萸量加黄连(左金丸)或用丹皮、焦栀子以清肝除火,用香橼理气且不伤阴,或用蒲公英、熟大黄以除胃火。饮食停滞:胃痛,脘腹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厚脉滑。其在基础方上加用焦楂、内金、槟榔、枳实、熟大黄等行滞消食导滞类药物。瘀血阻滞:胃痛时间较久,痛处不移,食后或夜间尤为明显,舌质紫暗,脉涩。在基础方上加用五灵脂、蒲黄、元胡、当归或三棱、莪术等药,活血化瘀以止痛。如有出血倾向则加三七粉、熟大黄炭等药。寒邪客胃:胃痛,恶寒喜暖,得温则减,得寒则剧,兼有形寒,身热,咳嗽,苔白脉弦紧。在基础方上加苏叶、乌药、良姜、桂枝等温胃疏风散寒止痛。胃阴亏虚: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舌质红,脉细弦数。基础方去辛燥半夏、吴茱萸等合用一贯煎、百合汤加减,酌情少加香橼、石斛以理气生津。对证加减:如泛酸重则去白芍、甘草之酸甘加煅瓦楞、乌贼骨、浙贝或牡蛎等。胃气上逆太过加沉香、旋覆花、代赭石;呕吐加竹茹、苏叶、杷叶、黄连、生姜以和肺胃。大便干用枳实、当归、郁李仁,重者用熟大黄或芒硝。

  3  病案举例

  例1,患者,女,42岁。2001年9月11日初诊。诉胃脘部胀痛不适,纳差,乏力,舌暗苔白厚稍滑浊,脉滑。辨证为湿阻中焦,气机不畅,予以燥湿健脾、行气消导。方用半夏10g,茯苓18g,厚朴10g,广藿香12g,陈皮10g,香附12g,吴茱萸7g,九香虫7g,草豆蔻7g,麦芽18g,建曲12g,炒枳壳12g,内金12g,生姜2片,水煎服,3剂。二诊:2001年11月15日。诉胃脘部胀痛减轻,饮食较前明显好转,舌暗苔白厚稍滑浊、脉稍滑。湿浊乃重,前方加用苍术12g以加强燥湿化浊之功效,3剂。三诊:2001年11月20日。诉诸证均失,舌质暗苔白稍厚,脉微滑。前方去苍术之辛燥,加用当归以养血活血,3剂。

  例2,患者,女,25岁。2001年6月23日初诊,患者诉脘腹胀满而痛,恶心欲吐,口干无味,泛酸,大便黏滞,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湿热阻滞中焦,予以燥湿健脾,行气止痛,佐以清热止酸。方用半夏10g,茯苓18g,厚朴10g,藿梗12g,陈皮10g,香附12g,熟大黄3g,草豆蔻7g,黄连4g,吴茱萸7g,麦芽18g,建曲12g,九香虫7g,乌贼骨12g,浙贝12g,3剂,水煎服。用本方加减调治1个月余而痊愈。

  例3,患者,女,30岁,2001年6月30日初诊。主诉纳差,口苦,泛酸,脘腹疼痛并两胁胀满不适,舌淡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气犯胃。予以调理气机,行气和肝止痛,佐以清热止酸。方用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2g,藿梗12g,乌贼18g,瓦楞18g,苏叶12g,九香虫7g,厚朴10g,陈皮10g,草豆蔻7g,龙胆草3g,黄连4g,吴茱萸7g,水煎服,3剂。2001年7月4日二诊。诉前证均减,但仍纳差,食少,上方加麦芽18g,建曲12g以助胃纳。前后用本方调理15天而愈。后方在前二诊基础上加用合欢皮24g。

  例4,患者,女,41岁。2001年9月7日初诊。诉胃脘部胀痛嘈杂,夜间尤为明显,舌质暗,苔白厚,脉细缓。辨证为脾胃湿阻,气滞血瘀。予以活血化瘀、燥湿健脾,调理气机。方用蒲黄12g,白芍18g,元胡12g,五灵脂12g,半夏10g,茯苓18g,厚朴10g,广藿梗12g,草豆蔻7g,吴茱萸7g,陈皮10g,香附12g,黄连4g,瓦楞18g,麦芽18g,九香虫7g,甘草7g,水煎服,3剂。2001年9月11日二诊。诉前证均减,胃脘胀痛饭后为重,大便稀,每日1次,伴牙痛,舌质暗苔白,脉细。予以燥湿健脾,活血化瘀,佐以清热止痛。半夏10g,茯苓12g,厚朴12g,藿梗18g,陈皮10g,香附12g,吴茱萸7g,草豆蔻7g,五灵脂10g,蒲黄10g,黄连4g,蒲公英18g,白芍18g,麦芽18g,生甘草7g,白芷10g,九香虫7g,水煎服,3剂。上方共调治2个月余而获痊愈。舌淡苔白,脉细而无他证。

  4  讨论

  王述尧认为,胃脘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证。古代医学文献多有论述。因饮食不节、感受寒邪、七情所伤、脾胃虚弱所引起。其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肾、肺均有关系,尤以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总在于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胃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故古有“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之称。如由上述各种原因引起胃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现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嗜食肥甘辛辣之品,致使胃气受损、腐熟不足,而临床多见胃气不降,湿浊寒食阻滞中焦,损伤胃之阴阳平衡;易产生寒热错杂的胃痛证。脾与胃同居中脘,以膜相连脏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发精气,上输于肺而运输全身,胃主降其浊。脾胃功能失常,则运化失司,痰浊内生,中阻。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因精神、工作环境等因素易造成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使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而痛。又因生活条件改善,多食冷饮及水果等寒凉之品,伤及中阳亦属多见。陈修园谓“胃拽肺气而降,脾提肝肾之气上升”。故临床上每见脾胃功能失常而致肺气不降,肝肾之气不能上升,见咳嗽、咽干之证。

  总之,胃脘痛病因虽有多端,但寒与气最为紧要。其因寒病者约占十之七八。虽有因热而致者亦多为寒热错杂之证。若是纯热无寒者则为数很少。故临证处方多用温通或是寒热互用,古方亦大多如此(泻心汤即是此意)。若是阳明腑实或者少阳大实而痛者方可用大柴胡汤或三承气汤之类。不过此类痛证多重而险恶,门诊遇之较少。

  (编辑:丁剑辉)

  作者单位: 741000 甘肃天水,天水市中医院

作者: 李建真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