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9期

维吾尔族黑热病27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骨穿骨髓化验确诊的27例维吾尔族黑热病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黑热病均为维吾尔族农牧区患者,男性青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临床特点为脾脏进行性肿大,伴肝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骨穿骨髓化验确诊的27例维吾尔族黑热病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黑热病均为维吾尔族农牧区患者,男性青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临床特点为脾脏进行性肿大,伴肝大、不规则发热、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易误诊为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伤寒和结核,不能尽早做病原学检查是误诊主要原因。结论 掌握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尽早行病原学检查,特别是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关键词】  黑热病 诊断 误诊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少见,在新疆广大农牧区常年散发,且容易误诊漏诊。本文通过总结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骨穿骨髓化验确诊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黑热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临床诊断黑热病患者54例,但经做骨穿骨髓涂片检查,均见利杜体而确诊患者27例。27例均为维吾尔族农牧地区患者,男20例(74.1%);女7例(25.9%);年龄6~14岁14例,15~30岁7例,合计21例(77.8%),31~50岁6例,≥50岁0例。

    1.2  临床表现  不规则发热16例(占59.3%),脾肿大24例(88.9%),其中单纯脾肿大10例,肝脾肿大11例,肝脾淋巴结肿大2例,脾淋巴结肿大1例,咳嗽、咳痰5例,腹泻3例。

    1.3  实验室检查  27例均检验血常规有异常,有贫血者26例(96.3%),其中全血细胞减少16例(61.5%),贫血伴白细胞减少4例,贫血伴血小板减少5例,贫血伴白细胞增高1例;1例无贫血,但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21例检验血浆蛋白均示球蛋白增加,白蛋白减少,白球蛋白比值明显减少及倒置;16例做蒸馏水试验和醛凝试验,其中10例阳性(62.5%),10例检验网织红细胞计数,9例增高,16例检验血肥达反应均阴性;6例化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送喀什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测)均阳性。

    1.4  误诊情况  27例入院前均误诊为其他疾病,其中误诊为肝硬化9例,再障7例,白血病5例,伤寒4例,肺结核2例。

    1.5  确诊时间  为患者首发症状至入院确诊时间,27例误诊5~740天,平均92.1天。

    1.6  并发症  感染8例(29.6%),其中肺部感染5例,肠道感染3例。

    1.7  治疗  27例诊断明确后均转喀什地区CDC接受锑剂治疗。

    2  讨论

    本研究发现,我院7年间确诊的27例黑热病均为维吾尔族农牧区患者,男性(74.1%)多于女性,多发于3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77.8%),分析原因:可能与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族集聚区,男性青少年是农牧区主要的劳动力,受白蛉叮咬机会多可能有关。临床特点:以脾脏进行性肿大,伴肝大、不规则发热、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并发症主要是感染,与文献报道相符[1]。

    黑热病的确诊靠病原学检查[1]:(1)涂片检查:常用骨髓涂片检查利杜体,阳性率80%~90%。脾穿刺涂片阳性率高达90%~99%,但有一定危险性而很少采用。淋巴结穿刺涂片阳性率亦高达46%~87%,可用于检查治疗后复发病人,因原虫在此消失最慢而易成为复发病灶。周围血涂片简便,厚涂片阳性率60%,血液沉淀法涂片阳性率90%。皮肤型及淋巴结型患者,可从皮损处及肿大淋巴结中取材涂片检出利杜体。(2)如原虫量少涂片检查阴性,可将穿刺物做利什曼原虫培养,7~10天可得阳性结果。亦可接种于地鼠等敏感动物腹腔内,1~2个月后才能确定诊断。此法在临床诊断上很少采用。

    本病极易误诊,分析误诊原因:(1)本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2)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3)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一般只有在想到黑热病时才可能做病原学检查,但县、乡医院无条件做骨穿骨髓涂片检查利杜体。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以下几点:(1)对无明原因的脾肿大伴肝肿大,不规则发热,贫血,全血细胞减少,血浆球蛋白增高,特别是农牧区男性青少年儿童,在排除肝硬化,再障、白血病、伤寒、结核等病后要想到本病的可能性;(2)尽早行病原学检查,尤其是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3)对高度疑诊而未检出病原体者,可用锑剂试验治疗,若疗效显著有助于本病诊断。

    本病的治疗以病原治疗为主,锑剂:常用葡萄糖酸锑钠,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对多种治疗无效,病原体仍可查到,脾明显肿大并伴脾功能亢进者,应行脾切除术,术后再给予病原治疗,治疗一年后无复发者,视为治愈。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0-234.

(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844000 新疆喀什,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

作者: 买尔比亚·买买提斯地克热阳姑·阿巴白克日艾尼·阿布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