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1期

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黑热病1例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误诊1病历摘要患者,男,16岁,学生,因畏寒、高热、腹痛、腹泻3周入院。患者缘于2006年10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高热、头昏、间歇性腹部疼痛、腹泻,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细胞三系减少,X线胸片提示双下肺炎,骨髓涂片见组织细胞增多,考虑恶性组织细胞病,当地治疗效果不佳。骨髓涂片:在单核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误诊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6岁,学生,因“畏寒、高热、腹痛、腹泻3周”入院。患者缘于2006年10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高热、头昏、间歇性腹部疼痛、腹泻,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细胞三系减少,X线胸片提示双下肺炎,骨髓涂片见组织细胞增多,考虑“恶性组织细胞病”,当地治疗效果不佳。于2006年10月22日收住我院血液科,病后体重减轻5 kg;入院查体:体温40.0 ℃,消瘦、中度贫血貌,双侧颌下、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处可扪及多个0.5 cm×0.6 cm至2 cm×3 cm大小肿大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可、无压痛、无融合;肝上界第5肋间,下界肋缘下5 cm,质中、无压痛,脾脏肋缘下8 cm触及、质软、轻压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WBC 2.0×109/L,Hb 76 g/L,PLT 20×109/L。肝功能:白蛋白25.7 g/L,X线胸片:胸腔可见少量积液。骨髓涂片:在单核细胞、组织细胞中可见吞噬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利杜体。结合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诊断考虑“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予以葡萄糖酸锑钠治疗2个疗程后体温控制不满意,再次复习骨髓涂片,发现组织细胞内的包涵体为大小一致、没有动基体,没有腊肠状的细胞和横隔,遂排除黑热病,考虑组织胞浆菌病,改用两性霉素B静滴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2  讨论

    患者以畏寒、发热、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双下肢水肿,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骨髓涂片:组织细胞内可见组织胞浆菌;经抗真菌治疗有效。诊断组织胞浆菌病成立。

    此患者两次误诊,第一次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第二次误诊为黑热病,分析原因:(1)临床表现相似:高热、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2)骨髓中组织细胞增多,非常类似恶组,但是没有仔细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和胞浆内吞噬颗粒的性质,以致误诊为恶组;(3)组织胞浆菌病孢子和利杜体形态相似,对利杜体和组织胞浆菌孢子的鉴别没有经验:组织胞浆菌孢子大小较一致,胞浆呈月牙形,圆形的核位于胞体一侧,外有淡蓝色亮染圈的孢子形态;利杜体大小不等,胞浆淡蓝色,紫色的核旁有一杆状动基体,可见毛基体核根丝体。

    组织胞浆病源于美洲和非洲,我国1955年在广州第一次发现输入性病例,近年来湖北[1]、云南、四川等地均报道有本地人感染。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马、狗、猫、鼠、鸡及鸟类排出的粪便是组织胞浆菌病的重要传染源[2]。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在免疫缺陷的人群中,没有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现在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和AIDS的增加,组织胞浆菌病会增加。因此,遇到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应考虑到组织胞浆菌病,及时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髓真菌培养。

【参考文献】
  1 左胜利,杜爱芳,杜希恩,等.湖北地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12例报告.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0,11(4):53-54.

2 李霞,李杰,冯国琴,等.12例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病原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708-710.


作者单位: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血液科

作者: 田小波,夏顺中,陈 润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