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7期

部队训练中暑72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治疗部队训练中暑的临床经验。方法对72例中暑病人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先兆中暑27例,轻度中暑30例,重度中暑15例。结果72例中暑患者中,痊愈69例(占95。...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治疗部队训练中暑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72例中暑病人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先兆中暑27例,轻度中暑30例,重度中暑15例。结果 72例中暑患者中,痊愈69例(占95.8%),死亡3例(占4.2%)。结论 对中暑病人及时正确地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大量补液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中暑;高温;训练;病因;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ment of heatstroke in army training.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reatment from 72 cases of heatstroke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Among them,27 cases suffered with aural heatstroke, 30 cases with mild heatstroke and 15 cases with severe heatstroke.Results  69 cases were cured (95.8%) and 3 cases were dead (4.2%).Conclusion  The timely and accurat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cluding effective lowering temperature and mass fluid replace could get better effectiveness in treating of heatstroke.

    [Key words]  heatstroke;high temperature;training ;pathogeny ;treatment

    中暑(heat illness)是在高温或伴有高湿度环境下,由于人体散热功能障碍、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功能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热损伤疾病[1]。严重者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中暑病死率为20%~70%,50岁以上者可高达80%,故需引起重视。我院在1993年7月-2007年7月期间共收住部队训练中暑患者7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均为男性,年龄18~25岁,平均20岁;1年兵43例,2年兵15例,3年及3年以上兵14例。重症中暑15例,轻症中暑30例,先兆中暑27例。相同点:均在37℃以上的高温下进行重体力训练后出现的相关症状。临床表现:意识障碍34例,抽搐20例,体温超过40℃(肛表)15例,呕吐14例,低血压4例,躁动不安3例,大小便失禁2例。电解质测定:低血钾<3.0mmol/L 12例,低血钠<130mmol/L 8例,低血氯<100mmol/L 7例,低血钙<2.0mmol/L 8例。血清酶谱升高25例,肝功能异常12例,持续精神异常1周者3例,中暑合并心、肝、肾、脑、循环等功能损害22例,中暑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

    1.2  中暑诊断评定  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轻症中暑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皮肤灼热或湿冷,心率增快、脉搏细弱,体温升高到38℃以上。重症中暑表现为高热,体温40℃~42℃,无汗、抽搐、呼吸急促,严重者休克、意识障碍。

    1.3  治疗

    1.3.1  降温措施  患者来我院急诊科后立即置于有空调的宽敞、通风的地方抢救。各类降温方法同时进行。物理类:空调房间、风扇吹、冰毯、冰帽、冰水擦浴, 50%的酒精擦浴,冰袋置于颈部、腋窝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使用8℃左右的生理盐水静脉输液、胃管内灌入冰冻的盐水。药物类:5%葡萄糖液500ml+氯丙嗪25~50mg静脉点滴,肌注氨基比林,口服解热剂、安定以控制谵妄、抽搐、寒战,以达到降温。根据体温及血压变化调节用量,大多数患者体温下降,行胸片、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等检查。

    1.3.2  并发症的处理  (1)抗休克:静脉补液及输注适量血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不能纠正者给予多巴胺40~100m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剂量根据血压监测调整。(2)维持肺功能:病情稍重者呕吐较常见,口腔分泌物增多,对昏迷的病人应反复吸痰,防止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给予吸氧。出现呼吸衰竭者,使用呼吸兴奋剂,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呼吸。(3)稳定血流动力学:心衰时予以速尿、西地兰;血压低时,短时使用多巴胺,补充血容量。(4)减轻脑水肿:交替应用甘露醇和呋塞米减低颅内压,辅以白蛋白进行脱水:纳洛酮2mg静脉滴注1次/d促醒并保护脑功能。病情稳定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5)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出现凝血障碍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补充新鲜血浆及血小板悬液。(6)保护及改善重要脏器功能:低流量面罩吸氧后,8例血氧分压仍<70mmHg,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改善全身氧供;预防并治疗消化道溃疡;护肝、营养心肌、维持心血管功能;经抗休克治疗后,6例仍少尿或无尿者行血液透析。(7)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维持胃肠道功能。待病情稳定,因该72例患者有合并其他病症和(或)并发症者转入病房进一步诊治。

  2  结果

    患者经过急诊检查和抢救处置,除2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分别于入院后第2、3、6天死亡之外,其余69例均治愈,治愈率达95.8%。治愈患者中,1~4天痊愈27例(39.5%),4~14天痊愈28例(40.5%),14~36天痊愈14例(20.0%)。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中暑是由于身体热负荷超过了散热能力,在强阳光辐射及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传导、对流、辐射及蒸发4种途径散热。在环境温度≥35℃时,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困难,只能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如果空气中湿度较高,通风不良,汗液蒸发散热减少,就会造成热在体内蓄积,进而引起中暑。此病起病急,预后严重,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高达5%~30%[1]。

    3.2  分类  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三型[2]:(1)热痉挛是由于大量失水和失盐引起的肌肉疼痛性痉挛;(2)热衰竭是由于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病情轻而短暂者称为热昏厥;(3)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出现高热、严重生理和生化异常。

    3.3  发病原因  (1)气象条件、作业强度。72例中暑病人发病时的气温都在37℃以上,相对湿度80%~85%,风速0.5~1.0m/s。气温高、湿度大和风速小,在强体力劳动下,汗液蒸发、散热受阻。(2)军龄。本组病例中,大部分是新兵,身体素质与老兵相比较差;37℃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训练失水较多,训练中无法补充足够水分,且全副武装不能充分散热、训练地域没有树木避荫等都是发生较多人员中暑的原因。(3)籍贯。有些战士,尤其是北方籍新战士长期生活在气温较凉爽的地带,由于缺乏热习服,加上中午训练时容易疲劳,体质差者易发生中暑。对热气候不适应是发生中暑的重要因素。(4)内源性产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短时间内代谢产热率急骤地成倍增高,可大大超过机体的散热能力和空气的冷却能力,同时,心血管系统负荷剧增,导致体热大量蓄积,体温迅速升高,心血管功能紊乱而发生中暑。部队中暑多与内源性产热过度增加有关。(5)睡眠不足、饮食不当以及体弱有病。由于气候炎热,且行政管理、组织指挥疏忽和不当,战士们休息不好,再加上食欲和消化功能减退,能量摄入不足,高温环境中汗液蒸发过多,水和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水电解质紊乱。72例中暑病人中,睡眠不足者8例,饮食不当者12例,体弱有病者9例。

    3.4  主要措施  (1)快速降温是治疗根本[5],降温措施的迟早快慢及效果决定预后。(2)在抢救中应尽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平缓降温,防止溶血,消除炎症,防止脑水肿[4],补充机体在应急状态下对皮质激素的需要。(3)快速补液、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防治休克。(4)在抢救危重症中进行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能吸附炎性介质、毒素、胆红素等,改善心、肝、脑、肾等脏器功能。(5)特别是昏迷患者,注意保护脑细胞功能,防治多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纠正休克,防治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感染,应用促进大脑苏醒药物,加强护理。(6)综合治疗能缩短病程,快速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抢救成功率。

    3.5  预防措施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耐热能力,特别是在新兵下连后的训练中要注意增加适当的耐热训练。(2)加强组织领导和防暑教育。应根据部队训练实际情况,结合天气制订防暑计划,落实各项防暑措施。配置防暑药品和装备,大力开展防暑教育,使全体官兵了解中暑先兆症状及中暑处置知识和技术[3]。(3)合理安排作训和休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或烈日暴晒;组织部队进行有计划的耐热锻炼,循序渐进;进行健康摸底,对新兵、久病初愈者、肥胖、体弱和患有慢性病者应列入重点观察对象。(4)做好防暑药材及急救器材的配备,落实防暑综合措施。如在高温烈日要备湿毛巾,服防暑药,喝菊花茶和淡盐开水,并制订抢救预案,提高救治能力。(5)注意训练期间的合理营养,调剂好伙食,保证充足的热能、营养素和无机盐的摄入。(6)做好预防性体检工作,加强医学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暑。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健康宣教,使人们(尤其是高强度体能消耗者)了解中暑的基本知识,特别在酷暑期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增强体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配备防暑药品、合理营养等方面着手,采取早期预防、治疗措施,减少发病率、死亡率[6]。

 

【参考文献】
  1 刘仁树,黄建群,史以钰.现代急症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59-563.

2 杨柯.中暑研究进展.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2):45.

3 李兆申,梅长林.内科学与野战内科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99-901.

4 Kent R,Olson. Poisoning & drug overdose. 3th rd.USA. A simon & schustar CD,1999,20-21;334-335.

5 Yoder E. Disorders due to heat and cold. In:Goldman L, Auslello D. 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22ed. 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2004,626-628.

6 Coris E,Walz S,Duncanson R,et al.Heat illness symptom index(HISI):a novel instrument for the assessment of heat illness in athletes. South Med J,2006,99:340-345.


作者单位:350000 福建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二军医大学2004级)

作者: 蒋旭超,徐立璋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