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期

即墨市1961—2005年急性传染病疫情动态分布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及变化趋势的研究,为制订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61—2005年即墨市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即墨市这45年中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为374。64/10万,年发病率最高为2513。...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及变化趋势的研究,为制订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61—2005年即墨市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即墨市这45年中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为374.64/10万,年发病率最高为2513.99/10万,最低为28.04/10万。20世纪80年代后,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随之传染病疾病谱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急性传染病防治成果显著,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目标。肠道传染病仍是当前乃至相当一个时期防治重点,肺结核病近10年疫情趋势反弹,无论其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各种传染首位。应针对肺结核病制定专题防制策略。

【关键词】  急性传染病;疫情;动态分布

为探讨急性传染病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我市1961—2005年的急性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疫情资料来自本单位疫情室经汇审核实后的传      染病综合年报,按甲、乙类传染病归类、统计处理;人口资料来自市统计部门。

    2  结果

    为了便于比较各个时期的传染病发病情况,将1961—2005年45年划分为5个时间段:1961—1970年为第1个10年(简称“70”年代,后类推),1971—1980年为第2个10年,1981—1990年为第3个10年,1991—2000年为第4个10年(为20世纪后10年),2001—2005年为21世纪前5年(简称近5年)。病毒性肝炎未作分型,因甲型肝炎占多数故列入肠道传染病。

    2.1  急性传染病流行趋势  1961—2005年45年,即墨市共发生急性传染病136727例,其中共死亡1063例,平均年发病率为374.64/10万,年死亡率为2.91/10万,病死率为0.78%。发病率最高年份是1964年(2513.99/10万),最低年份是1998年(28.04/10万);死亡率最高年份是1964年(78.89/10万),最低年份是2001年,无传染病死亡病例。45年来我市急性传染病年发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1。70年代年发病率波动在较高水平上,出现了2次发病高峰,间隔时间不等,分别是1964年(2513.99/10万)和1966年(2354.61/10万),是平均年发病率的6.71倍、6.28倍。80年代发病率逐渐下降,年发病率由70年代的整数4位下降到3位,出现2次小高峰,间隔时间3~4年,分别是1973年(691.44/10万)和1977年(488.74/10万)。90年代和20世纪后10年未出现明显发病高峰,呈平稳下降趋势。年发病率分别为113.39/10万、55.35/110万。近5年平均发病率为68.15/10万。刨除肺结核病例(肺结核病自1997年始纳入疫情报告)近5年发病率为38.44/10万。从发病率定基比分析:70年代为100,80年代则降为32.18 ,90年代降为9.31,20世纪后10年降为4.73,近5年为5.82,刨除肺结核后的定基比为3.28(见表1)。表1  即墨市1961—2005年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死亡率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特点  7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占首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居第2位,肠道传染病占第3位;80年代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呼吸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占首位;90年代和20世纪后10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死亡率分别由第3位、第2位跃居首位,20世纪后10年新增了性病,肺结核自1997年纳入疫情报告(见表2)。表2  即墨市1961—2005年各类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

    2.3  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动态  由于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和冷链运转,提高了免疫接种技术和接种率,保证了疫苗质量,因此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乙脑、流脑等传染病与其他传染病相比,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麻疹发病率下降最为明显,从70年代的6947.80/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1.80/10万,得到了有效控制。白喉已连续25年无疫情,已被消除。脊灰发病率由70年代的43.02/10万、80年代的3.72/10万,至90年代下降为0.71/10万,已连续15年未出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病例。从构成比分析,70年代的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人数占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78.91%,到90年代仅占11.06%,20世纪后10年占12.23%,近5年已下降为5.14%,其他传染病则相反(见表3)。表3  即墨市计划免疫相关疾病与其他急性传染病发病情况比较                   

    2.4  报告传染病病种及其变化  疫情报告的急性传染病病种:70年代15种,80年代14种,1974年报告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980年开始报告狂犬病病例,90年代报告14种,1985年出现霍乱疫情,20世纪后10年报告14种,近5年报告14种。1991年开始报告性病病例。70年代报告的急性传染病名列前6位的是: 麻疹、疟疾、流脑、百日咳、乙脑、菌痢;80年代前6位的是:疟疾、菌痢、麻疹、流脑、病毒性肝炎、百日咳;90年代前6位的是: 菌痢、病毒性肝炎、百日咳、麻疹、流脑、流行性出血热;20世纪后10年前6位是:病毒性肝炎、出血热、菌痢、肺结核、斑疹伤寒、淋病。近5年前6位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菌痢、麻疹、淋病、出血热。从各年代急性传染病发病位次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位次明显后移,而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菌痢、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位次逐渐前移。值得注意的是性病死灰复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5年肺结核发病率为29.71/10万,居首位。

    3  讨论

   1961—2005年即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与其他传染病相比,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4个10年及近5年中,传染病发病位次的变化主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和免疫预防的各个发展阶段有关。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由于菌痢、肝炎(甲肝疫苗虽然自1992年始应用,但由于经济方面和人群重视程度方面等原因,接种面主要限于婴幼儿,对整个人群的保护率有限,且疫苗持久性保护效果不肯定)等缺乏相应的针对性预防措施,发病率一直居于前6位。从总的情况看,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其发病位次已取代了呼吸道传染病而跃居首位。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病率在第1个10年中居第二位,在第2个10年中上升为首位,主要是1963—1973年该疟疾流行所致。由于积极采取了防治措施,到80年代我市疟疾得到了有效控制。1987年发病率下降为0.10/10万,经专家评审验收,达到了“基本无疟市”标准,已连续18年无本市疟疾病例。  70年代急性传染病的2次发病高峰主要是麻疹、流脑流行所致,80年代2次小高峰主要是痢疾流行引起。  45年来,我市共发生急性传染病19种,各种传染病在各个时期的发病位次排列不同,7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居首位;80年代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居首位;90年代和20世纪后10年肠道传染病上升为首位,近5年肺结核病发病率居首位。80年代增加了狂犬病,90年代又出现了霍乱,20世纪后10年和近5年中性病死灰复燃,报告病种主要为淋病和梅毒,且有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的第4位。  90年代和20世纪后10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居首位,且战绝对优势,近5年居第2位,主要是与近年来餐饮业迅速发展但卫生条件差管理脱节,以及城乡饮水改造和粪便垃圾的卫生管理等社会环境大卫生还存在一些问题;健康教育发展缓慢;人群中经济水平相差较大;人口整体卫生素质不高,不良卫生习惯仍然存在等因素有关。因此,当前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应成为急性传染病预防的重点。  性病死灰复燃且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各级政府应采取综合措施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单位:1 266200 山东即墨,即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266200 山东即墨,即墨市中医医院 3 266200 山东即墨,即墨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