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3期

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两种进针法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护理低分子肝素钠是具有抑制体内、体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主要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用药途径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瘀斑仍是其常见的副反应。...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护理

低分子肝素钠是具有抑制体内、体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主要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普通肝素相比,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监测[1],根据病情1~ 2次/d,可应用7~ 14天,皮下给药即可发挥抗凝作用。用药途径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瘀斑仍是其常见的副反应。我科于2008年应用低分子肝素钠2858人次采用改进后注射法均未出现出血即皮下大面积瘀斑并发症。为了解决局部皮肤瘀斑问题,我科对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选择对象

    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范围,入院后未使用溶栓药、均服用阿司匹林300mg的患者。

    2  方法

    2.1  药物  选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钠,规格为0.4ml、5000IU。

    2.2  注射器  规格为1ml,针头长度为2cm。

    2.3  注射部位  选择腹壁皮下注射法,位置在脐周上下5cm、左右10cm(除外脐周3cm)。

    2.4  注射方法  依据中专教科书《基础护理学》传统皮下注射法选取腹壁皮下注射[2]。改进后注射法是用1ml注射器4号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后,不再排气。采用腹壁脐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消毒皮肤后,左手拇、示指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皱褶,针头垂直进入深度为1~ 1.5cm,右手固定针头,左手松开捏起的皮肤,回抽无血,即可均匀缓速推注注射完毕停留7~10s拔针。用干棉签压迫穿刺处3min,力度以皮肤下陷lcm为准。避免揉擦[3],注射相距大于2cm/次。

    3  效果观察及护理

    每位腹壁注射患者12h后严密观察注射局部皮下瘀斑的例次和皮下瘀斑面积的大小。结果是两种由于操作方法不同局部反应有明显差异,传统皮下注射法患者皮下瘀斑面积明显大于改进后注射法。护士在用药期间及每次注射前均应详细检查病人的局部情况,如腹壁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包块等应警惕有出血的可能,同时要询问病人尿液、大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活动时有无肌肉关节的疼痛、痉挛等情况。告知患者不要按摩腹部,以防引起出血。

    4  讨论

    护理技术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习惯按教科书办事,有些操作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如传统皮下注射的进针方式为斜刺时,涉及的部位较多,针头不慎刺入血管。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地压迫止血,况且腹壁皮下属于疏松结缔组织,皮下脂肪厚,出血自限差易引起出血,而改进后的皮下注射为捏起皮肤,针头垂直刺入,使捏起部位皮下间隙增大,损伤组织少,便于药物扩散。拔针时棉签轻压针刺下方,减少了药物的外溢,皮下出血减少,减少了皮下瘀斑发生的程度,这对稳定病人的情绪,促进病人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阎逸生.肝素钙新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操作体会.实用护理杂志,1996,12(7):328.

2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1.

3 冯丽芬.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并发严重出血的观察与处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5.

(编辑:黄 杰)


作者单位:401420 重庆,綦江县人民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