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祛湿汤配合制霉菌素甘油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念珠菌性龟头炎又名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常因性接触而传染,也可因接触被念珠菌污染的浴巾、浴盆、衣物、医疗器械等感染,该疾病属于条件致病菌[1],所以提倡性伴同查同治。传统治疗疗法虽多,但效果不十分肯定也易复发,笔者近5年中治疗该病200例,其中100例采用中药祛湿汤配合制霉菌......

点击显示 收起

  念珠菌性龟头炎又名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常因性接触而传染,也可因接触被念珠菌污染的浴巾、浴盆、衣物、医疗器械等感染,该疾病属于条件致病菌[1],所以提倡性伴同查同治。传统治疗疗法虽多,但效果不十分肯定也易复发,笔者近5年中治疗该病200例,其中100例采用中药祛湿汤配合制霉菌素甘油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有不洁性交史或包皮过长;(2)包皮龟头潮红,龟头有丘疹,包皮内板或龟头冠状沟有奶酪样斑片;(3)可出现念珠菌过敏症:于不洁性交后数小时可发生阴茎刺痒及烧灼感,并可有包皮龟头潮红或发生暴发性水肿性包皮龟头炎,主要表现为阴茎包皮水肿、剧痒,有浅在溃疡。(4)真菌镜检可见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5)真菌镜检可见大量白色小圆菌落生长,取菌落做涂片革兰染色,可见大量芽生孢子。

  1.2  一般资料  所选择2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年
龄最大35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1周;对照组100例,年龄最大28岁,最小23岁,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3天。两组年龄、病程等情况基本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祛湿汤浸泡龟头。药用百部、黄芩、黄连、黄柏、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苦参、土茯苓、地肤子、蛇床子、花椒、槟榔、薄荷、蝉蜕。每剂加水500ml煎取200ml备用,用时加热,以温热感为度。治疗前应洗净龟头,用一次性水杯盛装100ml药液浸泡龟头20min。每日2次,连用1周。并将制霉菌素20片打碎、磨粉过250目筛,倒入量筒,加甘油100ml搅拌均匀即成制霉菌素甘油。每日早晚涂擦1次,连用1周

  1.3.2  对照组  采用制霉菌素甘油外擦,每日早晚1次,连用1周。全部患者于治疗前2周内未用过其他抗真菌药,1个月内未口服过抗真菌药物。所有病例停药2周后复查。

  1.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皮损完全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真菌镜检阴性;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皮损消退>60%,真菌镜检阴性;有效:症状较前减轻,皮损消退>30%,真菌镜检时有阴性;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皮损消退<30%,真菌镜检阳性。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2.2  随访  对治愈病例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治疗组随访60例,复发2例(3.3%);对照组随访50例,复发10例(20%)。χ2=7.79,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生殖器念珠菌病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免疫力的高低及感染菌的数量、毒力[2]。念珠菌的致病力在病理上与下列因素有关:(1)黏附力;(2)两型性形态;(3)毒素;(4)细胞表面成分;(5)细胞外酶,当人体在糖尿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等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念珠菌感染。

  中医把本病分为3型:即毒火郁结型、湿热生虫型和肝肾阴亏型。认为生殖器念珠菌病是由于湿热在体内蕴结,加上外因相互作用使病情缠绵,日久湿热之邪必要伤阴,出现湿热阻滞的虚实夹杂的证候。方中百部对多种球菌、杆菌、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取其灭虱杀虫抗菌之功效为主药。配合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辅药[3]。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有广谱抗菌作用,特别是抗皮肤真菌疗效确切,为佐药。蒲公英、苦参、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地肤子、蛇床子、花椒、槟榔燥湿杀虫,主治顽癣、阴部瘙痒等症。薄荷、蝉蜕疏风散热、透疹止痒。而西药制霉菌素系多烯类抗生素,主要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从而导致细胞的通透性改变,使细胞内各种成分如钾离子的丢失,因而产生抑菌和杀菌作用[4]。

  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中医治疗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中医治疗本病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主,症状恢复快,不易复发,这是由于中医治病常用复方中药,多种药物的联合不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因人施药,改变人体的内环境。因此采用中药汤剂配合西药外擦方法简单,药源广泛,价格便宜,而且患者易于接受,乐于治疗,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81.

  2  李若瑜,王端礼.深入开展医学真菌临床科研工作.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5:232.

  3  刘一民,何泽民.中药临床新编.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5,186,174.

  4  徐叔云.临床用药指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3.

  (编辑:新  竹)

作者: 孙岚柳青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