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3期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和肥胖人群的增加,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增多,现就我科关于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简述如下。1临床资料1996年5月~2002年5月我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64例。上腹部手术49例(包括胆结石、胆囊炎、胆道探查、胆囊摘除38例,胃癌手术4例,胃大部切除......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由于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和肥胖人群的增加,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增多,现就我科关于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6年5月~2002年5月我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64例。其中男27例,女37例,年龄36~65岁,平均48.7岁。上腹部手术49例(包括胆结石、胆囊炎、胆道探查、胆囊摘除38例,胃癌手术4例,胃大部切除手术3例,外伤性脾破裂摘除术4例),中下腹部手术15例(包括前列腺摘除术5例,阑尾切除术4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3例,结肠癌手术2例,外伤性肠穿孔、肠修补术1例)。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厚度约4~8cm。
  2 讨论

    2.1 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1]  。一般认为,切口脂肪液化,应表现为:(1)发生在术后5~7天,无其他自觉症状,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无发红,切口边缘及皮下无坏死现象,无压痛;(3)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液化,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4)镜检渗出中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 笔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或坏死有关。使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凝固而发生栓塞,使本来血运较差的脂肪血供发生障碍,造成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而较多的渗液在皮下不易很快被组织吸收,积存于皮下脂肪层,影响切口愈合,再加上切口长时间的暴露或机械人为的挤压、钳夹等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渗液增多,脂肪组织液化。

    2.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应根据手术切口愈合 的情况和渗液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1)切口渗液较少,仅少部分愈合不良,只需拆除1~2针缝线,内置盐水纱布引流,进行敷料更换,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2)如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用湿盐水纱布换药。待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后,进行二期缝合;(3)如脂肪液化渗液多,伴有细菌感染,可加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及全身抗生素的应用;(4)如切口液化,伴有糖尿病者,应同时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2.4 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 笔者认为:(1)高频电刀的应用,的确对组织的切割和止血有较好的作用,但对肥胖病人应慎用。电刀所产生的高温极易使组织发生烧伤及坏死,产生较多的渗液。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应尽量缩短电刀与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持续切割组织和长时间的接触,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的破坏和其他组织的损伤。(2)缝合时应尽量清除被烧伤及坏死的脂肪组织,不留死腔,避免过多的挤压和钳夹。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3)缝合时皮下应全层缝合。钳夹、打结动作应轻柔。皮下脂肪多,应于皮下放置引流物。手术后24~48h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可用红外线灯进行照射,更换敷料应稍勤,以帮助渗液较快吸收,使伤口始终保持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作者单位:618500四川省罗江县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7-12) (编辑若 木)

作者: 沈光明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