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4期

静脉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能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临床以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患肢肿胀为主症。近年来,其发病率已在日渐增高,深静脉血栓的后果严重,常因严重下肢肿胀,小腿溃疡而丧失部分劳动力,生活质量下降,对该病重在早期认识和早期治疗。1一般资料1996年12月~2003......

点击显示 收起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能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临床以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患肢肿胀为主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60岁以上更多,男女之比约为8:1。近年来,其发病率已在日渐增高,深静脉血栓的后果严重,常因严重下肢肿胀,小腿溃疡而丧失部分劳动力,生活质量下降,对该病重在早期认识和早期治疗。笔者在临床上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30万U(7~10天为1个疗程)患肢滴注。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12h,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年12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172例(188条肢体)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100例(108条肢体),女72例(80条肢体),年龄13~83岁,平均49.5岁,左下肢142条肢体(75.5%),右下肢46肢体(24.5%),其中双下肢30例(包括异时性6例),妇科手术后27例,外科手术后25例,长期卧床25例,大腿钝性组织挫伤27例,无明显原因38例,血栓形成时间最短1~12h,最长20天,平均5.2天。
   
  1.2 诊断 患肢肿胀、疼痛188条肢体(100%),皮肤苍白、渗出8条肢体(4.26%),Homans征阳性144条肢体(76.60%),股三角区压痛36条肢体(19.15%)。患肢膝上15cm处比健肢增粗3.0~10cm,平均7.0cm,膝下10cm处比健肢增粗2.0~11cm,平均为4.5cm,静脉顺行造影分型,周围型96条肢体,可见胫腓静脉内有充盈缺损或中断,肌内静脉窦闭塞,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或中断,肌内静脉窦闭塞,静脉内可见缺损或闭塞;中央型62条肢体,可见髂股静脉充盈缺损或完全闭塞,周围常有扩张的细小侧支循环;全肢型30例,可见全下肢深静脉不显影或局段显影,浅静脉呈网状扩张。
   
  1.3 治疗 患者平卧位,患肢抬高30°,选择足背浅静脉穿刺,回血后接输液器,患肢输入溶有30万U尿激酶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7~10天为1个疗程。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12h。

  2 结果

  患者入院后测肢体周径,以膝关节为中心,以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为周径治疗后,肢体肿胀及疼痛均在用药后7d内明显消退,患肢与健肢周径对比,患肢膝上周径缩小6±1.74cm,膝下缩小5.5±1.12cm,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静脉顺行造影,建立侧支循环的有184条肢体,完全再通的有4条肢体,没有完全不通的。
   
  12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0%,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8个月,症状完全消失,肢体无肿胀,无沉重感34例(28.33%),复发8例(6.67%),活动后踝部有轻度指陷性肿胀70例(58.33%),膝下浅静脉曲张8例(6.67%)。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其发生与血管内膜损伤,血液状态及血液性质改变有关,能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1]  ,国内外文献 报道极多,笔者采用下肢静脉用尿激酶从踝部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血栓部位,按疗程给药,达到溶栓效果。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其半衰期为14~16min,对新鲜血栓溶解效果好,对血液的纤溶系统影响小,为保持血液中尿激酶的高纤溶状态,采用按疗程给药的方法,患肢血栓部位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显著,由于尿激酶局部溶栓结果,血栓部位再通或侧支循环形成,患肢周径缩小明显,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可有效控制全身高凝状态,使已形成的血栓不再继续发展,而且PTE的发生率和血栓复发率较低,出血并发症少,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使纤维蛋白结构松散,易被机体的纤溶物质所溶解,提高全身纤溶的活性。 

  参考文献
    
  1 蒋米尔,陆民.预防下肢溶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近况.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79-180.
    
  (收稿日期:2004-09-27)

  作者单位:461500河南省许昌地区长葛市鸿基康复医院外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张秀丽 韩国军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