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越性。方法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15例患者的足背、内外踝、小腿中下段、胫前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同时观察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走行特点。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成功率高,最远可达足前中部,是修复足跟、足背、内外踝、及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理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越性。 方法  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15例患者的足背、内外踝、小腿中下段、胫前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同时观察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走行特点。 结果 15例完全成活,无一例坏死或部分坏死。转移的皮瓣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感觉。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成功率高,最远可达足前中部,是修复足跟、足背、内外踝、及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皮瓣 修复
      
  小腿中下段、胫前部、足背及内外踝处,其骨质与皮肤相邻,皮下组织少,外伤容易导致骨质和肌腱外露。传统的修复方法多采用内踝上皮支皮瓣、小腿外侧皮瓣以及游离皮瓣或交腿皮瓣,这类皮瓣都有不同的缺陷。近几年来,笔者应用吻合感觉神经的逆行腓肠神经皮瓣来修复上述软组织缺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2月以来,共收治15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4~50岁,平均39岁。小腿中下段胫骨外露2例,内外踝皮肤缺损各2例,足背皮肤缺损3例,跟后瘢痕溃疡3例,足跟皮肤缺损3例。皮肤缺损面积为4cm×5cm~7cm×20cm。皮瓣切取面积为7cm×5cm~8cm×23cm。皮瓣蒂宽为2~4cm大小。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清创后,做成模具,测量创面大小,规划皮瓣的形状,可根据模具皮瓣放大15%左右。在外踝与跟腱的中点与窝中点做一连线,为皮瓣的轴线。旋转点在外踝上5cm左右,测量旋转点至缺损部位最远端的长度,皮瓣长度放大20%。采用逆行切取法。切开皮瓣前外侧,在肌膜表面上分离,将腓肠神经外侧支一并切取于皮瓣内,向近侧游离2cm左右,做标记。自窝切取可及小隐静脉,在静脉浅层寻找腓肠神经外侧支,结扎小隐静脉,标记内外侧支,根据受区神经进行选择。观察神经血管与深筋膜的关系。如血管神经在深筋膜中,可进行切取;如已分离进入肌肉中,应放弃手术。否则会由于血管蒂太短不能到达缺损部位,导致手术失败。然后切取皮瓣后缘,至外踝上5cm左右,即腓动脉血管效能支进入皮瓣的部位。保留皮瓣蒂宽2~4cm。
    
  2 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长23cm,皮瓣近端至窝处,修复足背外侧皮肤缺损达第一趾蹼处,皮瓣成活良好。15例中,5例仅含腓肠神经内侧支,10例2根神经均包含在皮瓣内。所有病例将皮瓣的腓肠神经与相应部位的神经吻合。术后6个月均恢复了表浅感觉。
    
  3 讨论
    
  对小腿下1/3以远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如果缺损不大,部位不远,可采用内踝上皮支皮瓣或小腿外侧皮瓣修复,但转移距离有限;交腿皮瓣因住院时间长,患者痛苦多,不经常使用;而游离皮瓣,大小部位随意性大,手术成功率高,但要求较高的显微外科技术,又有一定的失败率。1992年Masquelet等提出表浅感觉神经血管岛状皮瓣的概念,并在临床取得成功。1996年,国内张世民等报道了3例用此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足根底部皮肤缺损并取得满意效果。近几年来,该皮瓣的临床应用得到了普及。
   
  3.1 皮瓣的血供 1996年Atchabahian等提出皮肤的血供来源有3种:(1)直接皮肤动脉;(2)分支动脉,包括肌皮动脉分支,肌间隙动脉分支和筋膜分支;(3)皮神经血管。实际上,该逆行皮瓣的血供由于带有一宽筋膜蒂,皮瓣的血供除腓动脉与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效能支外,另有外踝上多支深筋膜皮支参与,覃松学等的解剖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所以皮瓣实际命名为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筋膜蒂皮瓣。

  3.2 皮瓣的静脉回流 本组15例中有6例有不同程度的皮瓣肿胀,皮瓣水肿,片状瘀斑,通过抬高患肢,静滴活血化瘀药物等处理措施,皮瓣均顺利成活。腓肠神经伴行血管有1~2条伴行静脉,同时有小隐静脉伴行,但静脉回流仍然不足,可能与下肢静脉瓣膜丰富有关。逆行皮瓣静脉回流多经多条伴行静脉、深筋膜效能支及旁路侧支以“迷宫式途径”通过蒂静脉分支回流到深静脉系统,为使静脉回流畅通,可将小隐静脉与迂曲的回流静脉吻合。
   
  3.3 术中注意事项 许多有关报道认为该皮瓣的切取范围不宜超过小腿中上1/3交界处,但笔者在手术中因缺损部位较远,皮瓣切取近端达窝,皮瓣亦完全成活。为防止腓肠神经血管向腓肠肌深入,笔者赞同曾述强等提倡的逆行切取皮瓣,先确定神经血管束的位置能否满足修复缺损区所需血管蒂的长度。
   
  处理血管蒂时,尽可能保留皮下深筋膜组织。切开蒂部皮肤,沿真皮下向两侧剥离,尽可能保留皮下组织中的血管网,以增加静脉网,不必显露神经及小隐静脉。皮瓣面积大,可适当增加蒂宽,以保证血供和回流。由于蒂部旋转度大,皮瓣亦较大,血管蒂以明道转位为妥;隧道空过比较困难,并有压迫蒂部的危险,选择明道可解除蒂压迫,保证血供及回流。修复小腿下1/3缺损,可不吻合感觉神经,但修复内外踝处及足背、足跟部时,由于这些部位与鞋经常接触摩擦,容易形成溃疡,因此应吻合感觉神经。总之,该皮瓣不论在切取、皮瓣成活、还是在恢复患处感觉上,都有其他皮瓣不可替代的好处。
   
  (编辑晓 青)

  作者单位:15090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中医院骨科
   
       315491浙江省余姚市惠爱医院骨科

作者: 李军周春林陈江峰陈铁锋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