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耳甲腔内黑色素痣1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2cm×2cm,棕黑色,表面较粗糙,上有黑白相间长毛,未完全阻塞外耳道,触软,压痛(-),无波动感,听力正常。4cm×2。0cm,少量软骨暴露,在耳屏前取一半椭圆形皮瓣,大小约1。5cm×3。...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0岁,发现外耳道肿物30年。30年前发现右外耳道皮肤有一黑色肿物,略突出于皮肤,上有毛发生长,无疼痛,无痒感,未曾破溃出血,不影响听力,肿物近期逐渐变大。此次为改善外观及防止肿物长入外耳道影响听力要求手术治疗。查体:右耳甲腔基底部有一皮肤肿物,大小约1.2cm×2cm,棕黑色,表面较粗糙,上有黑白相间长毛,未完全阻塞外耳道,触软,压痛(-),无波动感,听力正常。手术于局麻下进行,完整切除肿物后送病理,继发创面1.4cm×2.0cm,少量软骨暴露,在耳屏前取一半椭圆形皮瓣,大小约1.5cm×3.5cm,向内旋转90°至耳甲腔覆盖创面,修剪后对齐缝合,供瓣区皮肤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皮瓣成活良好,7d拆线,外观满意。病理诊断为皮内痣,痣细胞丰富。
    
  2 讨论
    
  黑色素细胞痣俗称黑痣,在一般人群中很常见,几乎可见于人体各个部位,大小不一,像本文中的生于耳甲腔内的巨大黑色素痣尚不多见。肿物近期逐渐长大有恶变可能,且生于耳甲腔内随肿物继续生长有可能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加之患者改善外观的美容要求,故行手术切除肿物。耳甲腔内皮肤弹性差,黑痣切除后继发创面很难直接拉拢缝合;且耳甲腔内皮下组织菲薄,黑痣完全切除后暴露耳部软骨,不适于游离植皮;患者为老年女性,耳屏前皮肤较松弛,转移皮瓣后可直接拉拢缝合,故采用耳屏前邻位皮瓣旋转修复。设计的皮瓣大小约1.5cm×3.5cm,长宽比接近1∶2.5,由于皮瓣蒂部位于皮瓣供养动脉近心端,为顺行瓣,且面部血运丰富,故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皮瓣长宽比例适当加大。黑痣属良性病变,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恶变成为恶性黑瘤或称黑色素瘤以致患者死亡 [1] :(1)黑痣位于身体摩擦部位如手心、脚心。(2)黑痣逐渐长大或有破溃现象。(3)蓝痣,此种黑痣病理上一般为交界痣或混合痣,应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另外,生长部位影响局部器官功能的黑痣,如本例中生于耳甲腔内的黑痣,也应早期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 张涤生.张涤生整复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8-171.

  (编辑江 风) 

  作者单位:100071北京市丰台区医院整形外科

作者: 刘福成 李辉 刘民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