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腹膜后恶性间质细胞瘤1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于1个月前到当地医院就诊,行CT检查示:腹盆腔实性占位,于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术中因肿块无法分离,出血多,取出部分肿块送病理检查后放弃手术。术后病理结果示:下腹部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查体见:下腹部膨隆,下腹部正中见一长约8cm手术瘢痕,可扪及一质韧肿块,上界达到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处,两侧及......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0岁。主因发现腹部肿块4个月,术后2周就诊。4个月前发现下腹部一质韧肿块,同时伴有尿痛、尿急,大便困难,当时未行医治。于1个月前到当地医院就诊,行CT检查示:腹盆腔实性占位,于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术中因肿块无法分离,出血多,取出部分肿块送病理检查后放弃手术。术后病理结果示:下腹部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为求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查体见:下腹部膨隆,下腹部正中见一长约8cm手术瘢痕,可扪及一质韧肿块,上界达到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处,两侧及下界均扪不清,无压痛,活动度差。行强化CT检查,结果示:腹盆腔实性占位,边界尚清,仅与骶骨相邻处边界不清。经讨论,因考虑到上次手术时因肿瘤血供丰富而未能完成手术,决定先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根据肿瘤的血供情况决定是否行血管栓塞治疗,经造影发现肿瘤的约2/3的血供由左侧髂内动脉供给,所以决定行左侧髂内动脉栓塞术,于48h内行手术治疗。经下腹部正中口切开入腹,见腹腔内有约300ml淡红色腹水,肿块大部分位于盆腔,质地不均匀,大小约20cm×18cm×18cm,血供丰富,活动度差。肿块与原切口处腹膜粘连浸润,与横结肠、小肠、乙状结肠系膜、直肠、膀胱及盆底粘连浸润,小肠均压至上腹部,膀胱受压向右侧移位。与双侧髂血管无明显粘连,但均受压向后外侧移位。完整切除肿物后,用5-FU500mg加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腹盆腔内保留。病理标本大体检查示:扁圆形肿物1个,体积约为15.5cm×4.9cm×12.8cm,表面光滑呈结节状。切面大部分呈出血坏死,未坏死的瘤体呈灰白色,鱼肉状,质地韧易碎。病理结果示:恶性间质细胞瘤,瘤细胞形态呈多形性,为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可见大片坏死,多有组织异形性,多见病理分裂相。其中间质细胞特异性抗体阳性。间质瘤标记CD117(+),Ac-tim(-)除外平滑肌,S-100(-)除外神经鞘肿瘤。术后2年复查未见明显异常。
    
  2 讨论

  以往都把间质细胞瘤来源的肿瘤归为平滑肌肿瘤 [1] 。近年来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些肿瘤的组织发生不清楚,瘤细胞可表现为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Schwann细胞或未分化细胞,因此这些具有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和间质肿瘤,不管其良恶性均可能是由不同方向分化的原始间充质细胞构成 [2] 。恶性间质细胞瘤绝大部分为平滑肌源性,现在研究认为实质为基因突变所致。
   
  因此,肿瘤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治疗上宜以手术为主。此肿瘤血供丰富,第1次手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中出血多,肿物边界不清楚,导致第1次手术失败。为减少术中出血,于第2次手术前先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并左侧髂内动脉栓塞术,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术后48h内再行手术治疗。肿瘤体积大,与周围粘连严重,盆腔内无间隙,分离困难,故行肿瘤内液体抽吸减压后,再行钝性+锐性分离,以便彻底切除瘤体。术后用5-Fu行腹腔内化疗1次效果良好,术后2年复查未见转移灶。
    
  参考文献
    
  1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4.
   
  2 Miettinmen M.Gastroinestinal stromal tumors:Animmuno histochemical study of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Am J Clin Pathol,1988,89:601.
    
  (编辑名兰)

  作者单位:255213山东省淄博万杰医院外科

作者: 肖兴雷 张学营 吕洋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