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颅脑外伤中颅底骨折的局部症状的解剖学基础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颅底分为前、中、后3个颅窝,颅底凹凸不平,骨嵴纵横,密布骨孔、骨管、骨沟,有脑血管和脑神经由此出入颅腔,结构复杂,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颅底骨折部位不同,骨折带来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本文就颅底骨折中出现相应症状的颅底解剖特点进行了综述。关键词颅脑外伤颅底骨折症状解剖......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颅底分为前、中、后3个颅窝,颅底凹凸不平,骨嵴纵横,密布骨孔、骨管、骨沟,有脑血管和脑神经由此出入颅腔,结构复杂,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颅底骨折部位不同,骨折带来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本文就颅底骨折中出现相应症状的颅底解剖特点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颅脑外伤 颅底骨折 症状 解剖
      
  颅骨是一个具有一定弹性、其内部充满半流质的圆球状结构,当受猛烈打击(通常是间接暴力)时可产生爆破效应,暴力从受打击处沿干扰力最小一些路线或呈对冲性的传递。颅底骨比颅盖骨脆弱,因而骨折常见于颅底。而颅底因分为前、中、后3个颅窝,因而部位不同,骨折带来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1 颅前窝
    
  1.1 颅前窝的解剖特点 颅前窝最薄,位于颅窝前方,由颅骨眶板、筛骨筛板的小部分,蝶骨的前部及其小翼构成。颅窝的正中线上,自前面层有额脊、盲孔、鸡冠,而筛板上有近20个筛孔通鼻腔,其中含有嗅神经嗅丝。颅前窝的硬膜与颅骨紧密粘连,在骨突处和孔裂处更明显,在脑神经出颅处,硬脑膜延伸为神经鞘。所以,颅底骨折时,当骨折累及额骨眶板、筛骨时,容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出血或脑脊液经前鼻孔流出,而形成脑脊液鼻漏。相应地,外界空气也可循此途径进入颅腔形成颅内积气。外伤性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约为2%~9%,成人多见。小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成年人,可能由于儿童的颅骨较软,富有弹性,不易发生骨折,并且儿童期鼻窦的发育未完全 [1] 。另外,筛板中的筛前动脉可因骨折撕裂,血液可经眼眶引起眼球结膜下出血以及迟发性眼睑皮下瘀血,多数在伤后数小时逐渐开始出现,呈紫蓝色,即俗语说的“熊猫眼”。
   
  1.2 嗅神经损伤的特点 嗅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3%~10% [2] ,其中50%的病例是由于颅前窝颅底骨折导致嗅球于筛板出颅处被撕裂。当中又分为完全性(双侧损伤)和不完全性(单侧损伤),其中前者较多见。如果颅底骨折致筛前动脉裂伤,出血进入眼眶内,致使眼球突出,累及视神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2 颅中窝
    
  2.1 颅中窝的解剖特点 颅中窝较颅前窝为低,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以及居正中位的垂体,由蝶骨体上面、蝶骨大翼的脑面、颞骨岩部的前面构成。颅中窝可分成较窄的中部及两侧宽广深凹的外侧部。中部亦即鞍区,以呈马鞍形的蝶鞍为中心,中央凹陷,为垂体窝。该窝前方有鞍结节,分隔垂体窝与其前方的视交叉沟(约占80%) [3] 。交叉沟向双侧连至短管状的视神经管,通眶腔,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鞍区两侧,从前向后有3对突起:(1)蝶骨小翼后缘的内侧端突起,为前床突。(2)鞍结节外侧端突起为中床突。(3)鞍背的外上方呈结节状,为后床突。蝶鞍两侧的浅沟为颈动脉沟,此沟向后在破裂孔处,续于颈动脉管内口。垂体窝内容垂体,垂体窝的顶为硬脑膜形成的鞍膈。在鞍膈的上方有视神经和视神经交叉。垂体窝的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垂体窝的两侧为海绵窦,窦内有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分支———即眼支、上颌支。海绵窦的内侧边界为蝶鞍,外侧边界由颞叶硬膜和蛛网膜组成,并延续成为第Ⅲ、Ⅳ、Ⅴ对脑神经的神经鞘 [4] 。外展神经在Dorello孔处穿过后颅窝硬膜进入岩下窦,并在Gruber韧带下方走行,在海绵窦内走行在颈内动脉外侧 [5] 。
   
  颅中窝的两侧部,低而深凹,其前方有位于蝶骨大、小翼之间的眶上裂,眶上裂与眶腔相通。在蝶骨大翼的内侧,由前往后外,分别有位于眶上裂内侧端后方的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分别有三叉神经的第二支(上颌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通过。棘孔的外侧有脑膜中动脉沟,是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轨迹。在颞骨岩部前面近尖端处有浅而光滑的三叉神经节压迹。位于岩部中央的隆起,是弓状隆起,由内耳上半规管向上突起而成。该隆起与颞鳞之间的平坦骨面,为鼓室盖,其下面就是鼓室。
   
  总结颅中窝骨性结构可见,颅底上有许多孔、裂结构,是神经、血管通过的地方。其中有蝶窦,鼓室这些很薄的结构,以上均是造成颅中窝薄弱,易发生骨折的因素。
   
  2.2 颅中窝损伤的特点 颅中窝骨折,当蝶骨受累,脑膜破裂时,血液及脑脊液可从蝶窦经上鼻道由鼻孔流出,形成脑脊液鼻漏或颅内积气。当颞骨岩部受累时,脑膜和硬膜破裂,脑脊液可以经咽鼓管至鼻咽、口腔,若鼓膜同时撕裂,则脑脊液流经中耳,再由鼓膜裂孔流出,成为脑脊液耳漏。
   
  若骨折累及海绵窦区,引起颈内动脉在海绵窦破裂,则可引起海绵窦动静脉瘘,形成搏动性突眼。颈内动脉如果在破裂孔或在颈内动脉管处破裂,可发生致命性的鼻出血或耳出血。
   
  若骨折累及蝶鞍,引起蝶鞍破裂,血液、脑脊液可以经蝶窦、鼻咽部,引起脑脊液鼻漏或咽后壁淤血肿胀。在少数病例中,可由于鞍区骨折波及丘脑干部或垂体柄,导致尿崩症的发生 [6] 。当颅底骨折累及蝶骨小翼延伸到视神经时,可使狭窄的视神经管变形,骨折直接刺伤或挤压视神经,并可致骨管内视神经水肿、缺血,致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若同侧动眼神经未受伤,可出现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另外骨折累及鞍背时,视交叉纤维可因颅骨的突然变形而断裂,或骨折压迫视交叉纤维致水肿、缺血,出现双颞侧偏盲的典型视交叉损伤 [7] 。
   
  在颅底骨折累及蝶骨小翼,眶上裂时,可引起动眼神经的损伤。而骨折累及海绵窦时,也可因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或海绵窦内血栓造成动眼神经的损伤 [8,9] ,表现为患侧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在清醒患者可出现复视。颅底骨折累及蝶骨小翼时,可致滑车神经损伤,引起神经受压、麻痹,出现上斜肌功能障碍,眼球下视时产生复视。
   
  颅中窝颅底骨折累及海绵窦,可致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上颌神经受损;颅中窝颅底骨折累及圆孔、卵圆孔,可致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受损。损伤的三叉神经后出现神经受压所支配的区域的感觉麻木,消失或者过敏、疼痛。
   
  颅中窝颅底骨折累及颞骨岩部海绵窦时,可使展神经损伤,造成一侧眼球内斜视,外展不能。颞骨岩部骨折时,走行于面神经管中的面神经易因为牵拉、挫伤、肿胀或受骨折片压迫而受损,此种类型一般见于颞骨骨折纵行走向延伸所致,所以颅中窝颅底骨折造成的面神经损伤常伴有外耳道和鼓膜的损伤 [10] 。而神经受损后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

  3 后颅窝
    
  3.1 后颅窝的解剖特点 后颅窝为颅窝中最深、最大的一个,容纳小脑、脑桥、延髓,主要由枕骨、颞骨岩部后面组成。该窝中央处有枕骨大孔,与脊柱椎管相通。枕骨大孔的前方为斜坡,承托脑桥和延髓;孔的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经此出颅。枕骨大孔后上方有小脑,小脑扁桃体紧贴枕骨大孔的边缘上方。
   
  3.2 后颅窝损伤的特点 颞骨岩部后面的中央,有开向前内的孔,称为内耳门,面神经、位听神经、内耳血管经此通过,在岩骨后面的上缘和后缘,分别有岩上窦沟、岩下窦沟,为同名的硬脑膜窦所在的部分。其外侧缘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颅后窝的后壁呈现十字形隆起,其交汇处称为枕内隆凸,由此向上的浅沟,延伸为上矢状窦沟,向两则延伸为横窦沟。横窦沟在枕骨、颞骨内面向外侧横行,续而转向前下内,改名为乙状窦沟,其末端续于颈静脉孔。颈静脉孔有颈内静脉、舌咽、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通过。颅骨于枕部内壁光滑,加上小脑膜光滑又富有弹性,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相比前、中颅底,后颅窝损伤相对发生率较小。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侧时,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即battle征,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时,出现颈下部肌肉肿胀或皮下淤血。骨折线累及舌下神经孔和颈静脉孔后,可导致舌下、舌咽、迷走、副神经的损伤,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骨折线累及枕骨大孔时,相应会出现脑干、小脑损伤症状。
    
  参考文献
    
  1 汪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431.
   
  2 徐恩多,何维为,于频.外科解剖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80.
   
  3 赵雅度.神经系统外伤.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7.
   
  4 Parkinson D.Surgical antomy of the lateral sellar compartment(cav-ernous sinus).Clin Neurosurg,1990,36:219-239.
   
  5 Umansky F,Elidan J,Valarezo A.Dorellos canal:a microana-tomical study.J Neurosurg,1991,75:294-298.
   
  6 Erdem G,Erdem T,Miman MC,et al.A radiological anatomic study of the cribriform plate compared with constant structures.Rhinology,2004,42(4):225-229.
   
  7 Katzen JT,Jarrahy R,Eby JB,et al.Craniofacial and skull base trauma.J Trauma,2003,54(5):1026-1034.
   
  8 Buitrago-Tellez CH,Schilli W,Bohnert M,et al.A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craniofacial fractures:postmortem and clinical studies with two-and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Injury,2002,33(8):651-668.
   
  9 Gan YC,Charkravarty D,Flint G.Ring fracture of the skull base: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Br J Neurosurg,2002,16(3):300-303.
   
  10 Gupta PK,Mahapatra AK,Lad SD.Posterior fossa extradural hema-toma.Indian J Pediatr,2002,69(6):489-494.
    
  (编辑云 兆)

  作者单位:51810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宝安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 叶华卫(综述) 李宏伟(审校)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