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0期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3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几年报道日益增多,其发病原因、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2003~2005年收治的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报告如下。既往史:2岁时在外院因腹痛、呕吐、腹胀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诊断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穿孔、胆总管结石,手术取出结石5枚,行囊肿引流、腹腔引流术......

点击显示 收起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几年报道日益增多,其发病原因、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2003~2005年收治的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患儿,女,6岁,因“反复上腹疼痛2年、加重2天”于2003年6月12日入院。既往史:2岁时在外院因腹痛、呕吐、腹胀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诊断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穿孔、胆总管结石,手术取出结石5枚,行囊肿引流、腹腔引流术,好转后拔管出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右侧腹可见6cm手术切口瘢痕,肝于右肋缘下2横指可扪及,质韧、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触痛,中上腹深压痛,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墨菲征( )。B超及CT提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囊积液。入院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经积极术前准备后行剖腹探查、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见囊肿呈囊状扩张,约7cm×3.5cm×35cm大小,左右肝管汇合部狭窄,囊肿远端胆总管呈针尖样缩窄。手术切除囊肿后,胆总管远端保留4mm,保证不损伤胰管前提下8字缝合封闭远端,剪去左右肝管汇合部狭窄部分,保留汇合部后壁,左右肝管稍向两侧切开少许以扩大吻合口,将空肠与左右肝管汇合部行Roux-en-Y吻合,吻合口处用合适的硅胶管剪制成Y型管支撑,短臂放入左右肝管,长臂自空肠袢引出体外,吻合口后侧放置腹腔引流。术后恢复良好,术后2周经引流管行胆道造影见胆管树显影良好,空肠袢引流通畅。上消化道钡餐未见钡剂反流。随访2年,无不适,饮食正常。

  例2:患儿,男,4岁,因“腹痛、腹胀、纳差20天”于2004年6月1日第1次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急性痛苦病容,无力体型,腹部高度膨隆,轻压痛,肌紧张,肠鸣音弱,移动性浊音( ),腹穿抽出胆汁样液体。CT提示胆总管囊肿可能性大。入院后急诊剖腹探查,见胆囊壁充血水肿增厚,胆总管上段呈囊状扩张,约5cm×3.5cm×3.5cm大小,囊肿前上方可见1.5cm×2.0cm大小的穿孔。手术行囊肿引流、腹腔引流术,住院17天,好转出院。于2004年7月21日第2次入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短段空肠间置代胆道肝管十二指肠吻合加矩形瓣防反流术。切取带蒂短段空肠长约15cm,自横结肠肠后方上提与肝管无张力端侧吻合,肠蠕动方向与胆汁排泌方向一致,放置Y型支撑引流管自空肠袢引出,间置空肠远端与十二指肠前壁上份吻合,制作矩形瓣防反流。术后2周自引流管造影,见造影剂顺利进入十二指肠,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无钡剂反流。拔管后于2004年8月15日出院,随访6个月无不适。

  例3:患者,男,62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年,右中上腹疼痛7个月”于2005年2月14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慢性病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胆囊区深压痛,无肌紧张,墨菲征(±)。B超示肝回声增多,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CT提示胆总管上段、肝总管呈囊状扩张,内径约4cm。积极术前准备后剖腹探查见胆囊肿大约10.5cm×3.5cm,张力高,囊内胆汁呈墨绿色,无结石,胆总管及肝总管呈囊状扩张,约6cm×4cm×4cm,胆总管下端几乎为盲端,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手术切除胆囊、囊状扩张的胆管,剥离胆总管囊肿远端时未见狭窄胆管,整个囊肿完整剥离下来后,隐约可见如针尖样小孔系狭窄胆管,观察无胰液流出,未予以缝闭。近端肝管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18F的T管支撑于吻合口引流胆汁,自空肠袢引出,吻合口后侧放置腹腔引流。术后2周好转带管出院。出院1周后行T管造影,胆汁引流通畅,上消化道钡餐见钡剂易滞留于上升的空肠袢约5cm。近期随访饮食正常,无不适。

  2  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胚胎学说:原始胆总管细胞增生为索状实体,以后在空化穿通过程中发育障碍可形成闭锁或狭窄,在管口狭窄的基础上近端过度增生而形成囊性扩张。(2)胃肠道神经内分泌学说: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管壁神经干细胞较正常明显减少,且其减少的数目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类似于巨结肠之神经干细胞缺乏,造成胆管下端Oddi括约肌痉挛,形成管口狭窄,近端扩张增厚。(3)胰胆管合流异常学说:国内对该发病机制研究亦较多且得到更多的认同,认为胰胆管汇合异常,形成过长的共同通道,胰液反流,损伤胆管上皮所致。李龙[1]等的研究结果显示,71.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胰胆合流共同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远端,开口愈远,共同管愈长,胆总管扩张愈明显,表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病因与共同管开口异位密切相关。张爱民[2]等的研究认为细胞凋亡在胆总管囊肿的形成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这一学说的延伸,同时给胆总管囊肿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3个典型症状是上腹痛、黄疸、右上腹包块,但其出现率不高,只要有其中一项就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本组3例中有2例以囊肿破裂、胆汁性腹膜炎为首发症状。常规B超为本病的首选检查,结合CT、MRCP,诊断准确率较高,本报告病例均行B超和CT检查明确诊断,CT可见囊状或梭状扩张的胆总管在胰腺段突然变细缩窄或消失。MRCP检查快捷、准确、无创,能完整了解胆管树的情况,有取代ERCP、CT的趋势。

  明确诊断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切除囊肿、重建胆道为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其手术方式亦是不断演变着,早些年代仅做囊肿外引流和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由于其复发率高,合并感染、结石、癌变率高而逐渐被摒弃。切除病变胆道已达成共识,重建胆道方式仍有争论,主要有两种:(1)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间置空肠带胆道肝管十二指肠吻合加矩形瓣防反流术。该两种术式均达到了去除病灶、消除胰胆合流、解决囊肿癌变的病理基础和胆汁滞留、控制胆管炎的目的。有学者认为胆管空肠吻合肠袢过长,仍有食物反流、淤滞的缺点,且胆汁未进入十二指肠而直接进入空肠[3],故可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十二指肠内缺少胆汁中和,酸度增加,有致消化道溃疡的可能,不符合解剖生理要求。但有学者做了比较,认为两术式远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间置空肠手术繁杂,有3个吻合,手术时间长,对患儿损伤大。笔者比较这两种手术方式,认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达到预期效果,只要精心策划、仔细操作,手术难度差异不大,相比之下,间置空肠代胆道优点更显突出。间置空肠段长度以10~15cm为宜,过长易扭曲、胆汁淤积,手术优势不突出。加做矩形瓣防反流为短段间置空肠代胆道手术优势的保证。本报告3例中有2例是曾行囊肿外引流手术,有1例合并结石,阻塞性黄疸,剥离胆总管囊肿后壁时直视下钝性游离顺利,难以暴露时才予以横断囊肿,像剥离疝囊一样剥离囊肿后壁,感觉损伤门静脉,肝动脉的可能性不大,而采用Lilly法切除囊肿倒显复杂,当然如果囊肿与大血管粘连非常紧密,害怕损伤大血管,采用Lilly法亦是可取的。囊肿较大的胆总管远端狭窄如针尖,甚至根本找不到胆管出口[4],笔者有1例剥离远端囊肿时,囊肿下端如一盲端剥离下来,其深处隐约可见一针尖样小孔,强行缝合有缝闭胰管之虑而未行缝合,术后无胰漏。

  囊肿外引流术虽不能作为胆总管囊肿的常规治疗方法,但有急性炎症或穿孔后就诊晚的病例,该术式操作简便,能有效控制病情,为二期根治性治疗创造条件。本文例2因囊肿穿孔时间久,患儿全身情况差,先行囊肿外引流术,待感染控制,一般情况好转后择期行根治性手术,获得较好的疗效。因此,囊肿外引流术还不能完全摒弃,可作为胆总管囊肿的辅助治疗手段,可提高囊肿切除、胆道重建的安全性[5]。

  【参考文献】

  1  李龙,王燕霞,王大勇,等.胰胆合流共同管开口异位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形态关系的探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23:123.

  2  张爱民,雷正明,黎靖,等.细胞凋亡与增殖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发病的作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43-45.

  3  陶文芳,李昭铸.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几种胆肠吻合术的指征与评价.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0,21:253-254.

  4  张永杰,钱光相,张柏和,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次手术45例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0,6:409-412.

  5  贾均,万远廉,李龙,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85例临床分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550-552.

  作者单位: 409600 重庆,彭水县人民医院  

   (编辑:毅  文)

作者: 黄秀川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