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1期

痔病的诊治进展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痔病是指临床上有症状而需要治疗的痔[1]。近年来关于痔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很多,现综述如下。2痔的非手术治疗2。1注射疗法1869年JohnMorgan首先报道通过注射疗法治疗痔疮。...

点击显示 收起

  痔病是指临床上有症状而需要治疗的痔[1]。近年来关于痔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很多,现综述如下。

  1  痔的发病机制

  1.1  静脉曲张学说  此理论源于Galen和Hippocrates[2],他们以痔核内静脉呈不连续扩张的发现为依据提出静脉曲张学说。此后又经Mdrgagni(1749年)、Verneuil(1855年)、Duretl(1877年)、Bubrick(1980年)、Dorlands(1981年)等众多学者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静脉曲张这一“经典”学说。

  1.2  血管增生学说  1963年Stelzner[3,4]提出直肠海绵体的概念,认为痔是直肠海绵体增生引起的。他通过观察证实肛管黏膜下层内有动静脉吻合,象征着肛管黏膜似有勃起作用,并把黏膜下组织比作海绵体组织,称为直肠海绵体(corpus cavernosum recti)。

  1.3  肛垫下移学说  1975年Thomson[3]在他的硕士论文里首次提出肛垫下移理论,认为肛垫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位于左侧、右前侧和右后侧,由扩张的静脉丛、平滑肌(Treitz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主要起到闭合肛门的作用。这一理论能对此前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如1963年Staubesand等[3,4]发现它有勃起作用,可加强和协助肛门闭合。同时Benntt等发现痔切除术后,肛门自制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950年Gass-Adms[5]就观察到痔组织中静脉周围的结缔组织变得疏松散乱、胶元纤维破碎断裂,伴有平滑肌组织变性,在断裂的结缔组织碎片形成的腔隙中被扩张的静脉所填充。1980年Haa-Fox[6]在肛垫学说的基础上,详细观察了各年龄组的肛垫支持组织的变化。他发现胎儿和新生儿痔区的弹性纤维较多,且相互平行,排列致密;青年人痔区有同样发现,但其纤维显得疏松;30岁以后,其结缔组织开始退化;到老年时,其弹力纤维较少而疏松,且发生退变、断裂及扭曲现象。前述说明痔病是肛垫支持组织断裂,肛垫内静脉扩张致肛垫肥厚增大脱垂所致。

  1.4  血流动力学理论  正常情况下,动静脉吻合宛如一个血库,通过调节吻合管的开合使肛垫供血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肛垫的体积大小。但是,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如腹内压升高、直肠壶腹的机械性梗阻、妊娠或某些体液生化变化、饮酒或辛辣食物等,均可能导致调控紊乱,激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吻合管痉挛,组织缺血缺氧;继而肛垫组织因缺氧刺激,释放组胺,产生局部组胺效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动静脉吻合管突然开放,导致痔静脉丛的血流量骤增,扩张充血。由于此时毛细血管关闭,动脉血经动静脉吻合管直接流入静脉,因而肛垫组织缺氧,缺氧又刺激局部组胺分泌,加重吻合管扩张。导致静脉血流淤滞、组织水肿、血栓形成等。因此,认为动静吻合发生调节障碍是痔发病原因之一[7,8]。

  1.5  盆底动力障碍理论  关于盆底动力障碍对痔病的影响[8,9],有专家提出肌源性高肛压和痔源性高肛压两个概念。肌源性高肛压指括约肌高张力压迫影响血液回流导致肛垫充血肥厚。痔源性高肛压是肛垫充血肥大引起肛管压升高。不管哪种高压形式都将增大排便阻力,势必通过增加腹压来完成排便,粪便强力通过高压的肛管时,不但影响肛垫内血液回流,造成严重的充血,还会拉长或撕裂肛垫的支持组织,肛垫失去支持而位置下移,从而使肛垫由间歇性脱出发展为持续性脱出。

  2  痔的非手术治疗

  2.1  注射疗法  1869年John Morgan首先报道通过注射疗法治疗痔疮。早期的注射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1879年Edmund Andrews收集并报道了3295例,并发症较多,包括剧烈疼痛、腐肉形成等,其中9例死亡[10]。后来Andrews提出用低浓度溶液分次注射的原则后,在20世纪初期被广泛承认和应用。国内于20世纪80年代掀起注射疗法高潮,各种注射疗法(药物)层出不穷,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消痔灵注射法(硬化疗法)。1979年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和19个医疗单位用消痔灵注射法治疗1168例,痊愈率为96.4%[11]。由于近20多年来肛门直肠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学的飞速发展,消痔灵疗法的“四步注射法”很多医生不再采用,但消痔灵药液却依然是临床医生的重要武器,得到广泛的应用[12]。

  2.2  胶圈套扎  即借助专用器械,用胶圈套扎内痔根部,1963年Barron发表此法。我国肛肠病学者黄乃健于1973年报道应用本法,此后国内陆琦、杜克礼、黄恒祥等均各有心得[13]。国外文献报道[14,15]胶圈套扎术后出血发生率08%~15%,脓肿发生率1%,肛门狭窄发生率05%。我国近年有关胶圈套扎的文献报道已较鲜见。

  2.3  冷冻疗法  1969年Lewis[14]首先报道应用液氮冷冻治疗内外痔。1982年Oh[14]主张只用于内痔。但均存在疼痛、水肿、愈合时间长的不足。国内丁义山1987年[16]报道用液氮冷冻针治疗内痔200例,回访185例,治愈率8333%,好转16.66%。近年来未再见到大宗病例报告。

  2.4  激光疗法  1987年Sanker和Jaffee[14]用激光治疗Ⅰ、Ⅱ期内痔,使痔核凝固,所用的激光功率为5~10W,治疗2~3s,结果见到一些相当严重的并发症,现在已不再用于内痔的治疗。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此法的散在报道,近年基本未再见诸文献,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接诊过多例激光治疗后修复十分困难的患者。

  2.5  其他疗法  1979年Neiger[14]报道应用红外线凝固治疗内痔,但Salvati等学者的经验是主张不用此法。近年来利用各种物理治疗仪治疗痔的报道渐多,如王少军等(2002年)[17]报道用高频痔疮治疗仪治疗痔疮2407例,治愈率100%,术后疼痛1557例,肛缘水肿204例,出血22例,尿潴留14例。孙振芝等(2002年)[17]报道用微波治疗机治疗痔236例,治疗后5~7天痔坏死脱落,此后需2周左右创面愈合。胡捷等(2003年)[18]报道用ZZ型电脑肛肠治疗仪治疗痔75例,并设对照组72例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尿潴留、肛门坠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常超(2003年)[19]报道用YHZ-3风冷式红外线治疗仪治疗内痔280例,结果显示有效率分别为Ⅰ期98.2%,Ⅱ期70.0%,Ⅲ期30.0%。

  3  痔的手术治疗

  长期以来手术都是治疗Ⅲ、Ⅳ期及部分Ⅱ期内痔及混合痔等脱垂性痔的主要手段。1937年Milligan-Morgan设计的痔开放切除术[20]60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脱垂性痔的基本术式和金标准,该术式的基本操作就是“外剥内扎”。数十年来众多的肛肠科医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改良术式。1949年Bacon将外痔剥离到齿线后用中弯血管钳将内痔段钳夹切除,在钳下行连续缝合,外痔切口开放。1952年Turell用Bacon法将痔切除后,行绕钳缝合至齿线,边退钳边收紧缝线,外痔切口开放。1956年Parks[20]介绍了一种半开放式的改良术式,被认为是更好地保留了感觉性控便功能,方法是更多地分离保留痔区黏膜,将痔血管丛剥离出来加以缝扎。1991年金定国介绍一种保留齿线的内痔结扎外痔切除术。2000年金氏再次报道一种交叉排列结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较好地保护了肛垫ATZ上皮[21]。1998年徐廷翰报道翼形切缝结扎内注术治疗环状混合痔,采用扁梭形切口,切除外痔剥离曲张的静脉丛;用硬化剂注射内痔,并结扎切除部分内痔,再整形缝合外部伤口呈鸟翼形,能较好地保护肛门功能。对Ⅳ期痔多主张早期手术,王顺和等[12]报道采用剥扎注射法早期手术治疗148例Ⅳ期痔,设延期手术的对照组75例,结果治疗组在疼痛消除的时间、水肿吸收、痊愈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22]基于Thomson的肛垫下移理论介绍了一种新技术-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d hemorrhoids),即痔上黏膜环切术。根据肛垫下移理论,Treitz肌变性断裂,肛垫失去支持而下移形成痔。Longo在Whitehead手术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痔上黏膜环切术,不切除痔本体,达到悬吊和固定肛垫的作用。2000年本项技术经新加坡肖俊医生介绍到我国,此后在全国各地开展,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23]。有资料[24]显示本疗法术后出血发生率14%,术后疼痛1.6%~31%。此外,本法价格相对较高,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有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  张东铭.论“痔非病论”.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22(11):33.

  2  Parks Ag.De Haemorrhois.Guys Hosp.Rep,1955,104:135-156.

  3  Thomson.The nature of haemorrhoids.Br J Surg,1975,62:542-552.

  4  Loder PB,Kamm MA,Nicholls RJ,et al.Haemorrhoids:pathology,pathophysiology and aeeiology.Br J Surg,1994,81:946-954.

  5  Gass OC,Adama J.Henorrhoids:eriology and pathology.Am J Surg,1950,79:40-42.

  6  Haas PA,Fox TA.Age-related changes and scar formations of perianal connective tissue.Dis Colon Rectum,1980,23:160-169.

  7  杨新庆.痔的现代概念及诊治现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1:30-32.

  8  张东铭.痔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的现代概念.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11):39-42.

  9  张东铭.痔与盆底动力学关系.中国肛肠病杂志,2000,11(20):24-27.

  10  Andrewse.The treatment of hemorrhoids by injection.Medical Record,1879,15:451.

  11  史兆岐,宋光瑞.中国大肠肛门病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39.

  12  陆金根.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35-193.

  13  黄乃健.内痔套扎疗法.中国肛肠病杂志,1985,5(2):38.

  14  Salvati EP.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hemorrhoids.Dis colon Rectum,1999,42:989-993.

  15  Armstrong DN.Multiple hemorrhoidal ligation,Dis colon Rectum,2003,46:179-185.

  16  丁义山,高学奎,孙大坤.液氮浸冷弹射式冷针治疗内痔.中国肛肠病杂志,1987,7(1):3-6.

  17  王少军,郑红,徐璐洁.高频痔疮治疗仪治疗痔2407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22(11):44.

  18  胡捷,朱红军.ZZ型肛肠治疗仪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痔的疗效比较.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3):25.

  19  常超.红外线照射治疗内痔280例疗效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3):27.

  20  Hosch SB,Knoefel WT,Pichlmeieru,et al.Sargical treatment of Pies;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of Parks vs Milligan-Morgan Hemorrhoid-ectomy.Dis Colon Rectum.1998,41:159-164.

  21  金定国,金钝,陈奕,等.交叉排列结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0,20(9):9.

  22  Lonog A.Treatment of hemorrhoidal disease by reduction of mucose and hemorrhoid-al,Prolapse,With a circular stapling derice,a new Procedure,Procedings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f endoscopic surgery,Roma,1998,777-784.

  23  杨新庆.痔的外科治疗进展.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7(3):169-171.

  24  Correa-Rovelo JM,Tellez O,Obregonl,et al.Rrospective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Postoperative Pain and symptom Persistence after stapled rectal mucosectomy for hemorrhoids.Dis Colon Rectum,2003,46:955-962.

  (编辑:云  兆)

  作者单位: 646000 四川泸州,泸州市人民医院

作者: 王顺和 牛苏剑(综述)姚健(审校)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