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2期

小骨窗开颅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附66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当出血量较多时,需要手术开颅清除血肿,减轻高颅压及脑疝,过去常用颞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去骨瓣减压,自1999年来笔者采用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方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切口选择在颞部发迹内,纵行直切口或斜向前上方,头皮切......

点击显示 收起

  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当出血量较多时,需要手术开颅清除血肿,减轻高颅压及脑疝,过去常用颞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去骨瓣减压,自1999年来笔者采用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方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患者,男36例,女30例;年龄39~70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78h,血肿量30~85ml。术前GCS评分4~11分。

  1.2  治疗方法  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切口选择在颞部发迹内,纵行直切口或斜向前上方,头皮切口长5cm,以小乳突撑开器显露颅骨,钻一孔后扩大骨窗为30cm大小,十字切开硬脑膜,脑穿针穿刺血肿腔,抽出血肿中液体部分,使脑压下降,沿穿刺方向切开皮层1~2cm,深入达血肿腔,以脑压板牵开显露后,直视下清除血肿,寻找出血点进行止血,止血后血肿腔置外引流管。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如有残余血肿,可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万u加入生理盐水5ml进行溶解后注入,闭管2h后放开引流,每日1次,引流管放置一般不超过5天。如复查CT示残余血量较少,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术后血肿完全清除21例,清除达80%者35例,50%~80%者7例,血肿量同术前者3例。2例术中因止血困难及脑肿胀较重,改为颞瓣开颅去骨瓣减压。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术后肺感染,双肺炎性实变,呼吸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术后再出血后再手术。

  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4年。据GOS(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分别于出院时和治疗后半年进行疗效判定。其中良好10例,轻残24例,重残28例,植物生存2例。良好和轻残为预后好:34例,占51.5%;重残和植物生存为预后差:30例,占45.5%;死亡2例,占3.0%。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发病急,致残率高。当出血量多时,可形成脑疝,危及生命,常需急诊手术。目前手术方法有立体定向钻孔血肿碎吸术、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定向碎吸术是在局麻下进行的微创手术,适于出血已停止,血肿趋于液化者,不适于急性期,另外其不能立刻清除血块压迫,减压效果不佳。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相对并发症较多,术后需二次行修补术。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近年开展起来的,综合二者的优缺点,属微创直视下的手术,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直视下清除血肿彻底、较快解除血肿压迫、降低颅内压、止血确切、术后不需行二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等优点。从本组治疗情况看,死亡率为3.0%,预后好者为51.5%,治疗效果满意。

  根据笔者对小骨窗开颅手术经验总结,对其适应证总结如下:(1)出血量>30ml,没有脑疝形成者;(2)有脑疝形成,一侧瞳孔散大,患者合并有心肝肾等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对于出血量>60ml或有脑疝形成者则应行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于术前考虑有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出血者应行骨瓣开颅,便于扩大显露止血。

  基底节区脑出血,切口的选择应在颞部切迹内,以直切口为多或为斜向前上方,术前需画出颞部开瓣切口线,与此切口线相延续,以备术中术式需更改时应用。皮层切口选择应避开功能区、血管区,多以颞上中回中前部为皮层切口。开圆形骨窗直径3cm即可,如止血有困难可稍做扩大。因有颞肌覆盖,术后不会出现明显的颅骨缺损表现,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亦不易出现。

  及时清除血肿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术后需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后期的功能康复和高压氧治疗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总之,小骨窗开颅直视下清除血肿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创伤小、止血确切、不需二期修补等优点,但也有局限性,在临床工作中应掌握好适应证。

  作者单位: 163001 黑龙江大庆,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

  (编辑:云  兆)

作者: 郄福忠王晓民王青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