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4期

留置气囊导尿管后自发性膀胱破裂3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我院自1994年7月~2003年11月共收治留置气囊导尿管后自发性膀胱破裂患者3例,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年龄64~79岁,平均73岁,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为1~7年,平均4年。不定期地更换导尿管,3例均并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感染,1例合并有慢性肺疾病,1例合并有高血压病、脑梗死后遗......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自1994年7月~2003年11月共收治留置气囊导尿管后自发性膀胱破裂患者3例,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均为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年龄64~79岁,平均73岁,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为1~7年,平均4年。不定期地更换导尿管,3例均并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感染,1例合并有慢性肺疾病,1例合并有高血压病、脑梗死后遗症,另1例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持续性弥漫性腹痛,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导尿管引流尿量骤然减少并呈淡红色或黄色混浊尿。

  1.2  方法与结果  本组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膀胱顶部破裂2例,右侧壁1例,均为腹膜内型膀胱破裂,破裂口直径0.5~1.3cm,其中1例导尿管气囊在膀胱憩室内,破裂口位于膀胱憩室内;1例导尿管尖端嵌入破裂口,侧孔一半外露,膀胱呈半充盈状态。2例行手术修补膀胱裂口,1例行膀胱憩室切除,膀胱内留置二腔气囊导尿管、膀胱造瘘管及腹腔引流管,膀胱冲洗均有混浊样残渣,腹腔内有200~600ml不等的脓性腹水。经静脉抗感染、加强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术后2~4天拔除腹腔引流管,7~9天拔除导尿管,保留膀胱造瘘管行尿液引流。

  2  讨论

  留置导尿管后膀胱破裂属于自发性膀胱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组3例均为BPH并发慢性尿潴留患者。因合并心肺疾病,前列腺手术相对禁忌,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手术风险,加之受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留置导尿管,且更换导尿管间隔时间长。

  本组3例起症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感染,导尿管有不同程度的引流不畅,膀胱处于不同程度的充盈或半充盈状态。由于长期留置导尿管,膀胱壁变薄,弹性下降,一旦导尿管被堵或引流不畅,在腹压骤然增加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膀胱破裂。具有持续性腹痛,腹肌紧张等临床表现,导尿管内引流出尿量骤然减少,尿可呈淡红色或混浊样。膀胱注水平衡试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组起病距确诊所花费时间为12~23h,平均20h,其中1例怀疑胃肠穿孔而行剖腹探查后才确诊。其原因可能有:(1)对此病的认识不足,认为已留置导尿管,发生自发性膀胱破裂的可能性很小。其中有1例术前B超示膀胱内有较多的液性暗区,更易误诊,而没有想到破裂口被导尿管填塞,侧孔刚好一半外露,呈现半充盈状态。(2)导尿管观察不够仔细,分析不够深入。没有进行每小时尿量的计算或没有深入询问导尿管引流情况。当发现有淡红色尿液时,应认为与留置导尿管,并发膀胱炎有关。(3)腹膜炎症状较重,早期围绕胃肠疾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而忽视了对泌尿系统的检查,本组有2例住院后8~12h发现尿袋尿量小,而在相关检查不支持胃肠疾病的情况下,行膀胱注水平衡试验后确诊。因此笔者认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并有腹膜炎的患者,当出现尿量异常或尿色异常时,应想到有膀胱破裂的可能性,膀胱注水平衡试验简单易行,避免漏诊后耽误手术时机;同时对于高龄BPH,合并心肺疾病,行动不方便的患者最好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这样护理方便,换管相对简单,发生尿路感染的可能性要小。

  (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 411100 湖南湘潭,湘潭市二医院泌尿外科

作者: 谭国鹏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