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4期

浅谈外伤性肠破裂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外伤性肠破裂的临床分析以加强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本院1993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肠破裂84例病例。结论及时和有效的手术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关键词】肠破裂。...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外伤性肠破裂的临床分析以加强对该病的治疗。方法  本院1993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肠破裂84例病例。采用多种手术方法:单纯肠修补、肠切除吻合、肠修补加肠切除、结肠造瘘和放置腹腔引流。结果  治愈80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95%,治愈率高。结论  及时和有效的手术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肠破裂;诊断;手术
  
  外伤性肠破裂在腹部外伤中十分常见,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我院从1993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肠破裂84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治愈80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95%,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4例,男72例,女12例,年龄8~68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腹部闭合伤66例,开放伤18例;受伤到入院时间为30min~3天,平均10.5h。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有典型腹膜炎表现者60例(71%);伴有恶心、呕吐者42例(50%);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58例(69%);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者28例(33%);移动性浊音者32例(38%);创伤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各1例;血常规示:WBC>10×109/L者70例(83%);行诊断性腹腔穿刺60例,阳性54例(90%);腹部X线检查48例,膈下有游离气体者22例(46%)。

  1.2  损伤种类  术中证实为十二指肠破裂3例,空肠破裂45例,回肠破裂30例,结直肠破裂6例。一处破裂55例,2处破裂22例,3处以上破裂5例,完全断裂2例,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30例次,其中肠系膜裂伤16例次,胃破裂3例次,肝破裂4例次,脾破裂3例次,膀胱破裂3例次,膈肌裂伤2例次。

  1.3  手术方式  本组84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肠修补70例,肠切除吻合6例,肠修补加肠切除5例,结肠造瘘3例,放置腹腔引流60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8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本组治愈80例,死亡4例(5%),死亡原因为创伤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多合并有多器官损伤。

  2  讨论

  2.1  早期诊断  开放性腹部损伤易作出早期诊断。闭合性腹部损伤如肠管破口较大者,肠内容物迅速进入腹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也大多能在早期作出明确诊断,但部分病人可因受损肠管裂口较小,肠壁收缩,肠黏膜外翻,肠内容物堵塞或渗出较小,大网膜覆盖等因素,使肠管裂口迅速封闭,致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作出早期诊断,本组有下列几点体会有助于早期诊断。

  2.1.1  详细询问受伤史  包括受伤部位、暴力性质、大小、方向等,以及伤后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过程。

  2.1.2  全面仔细体验  对腹部体征如压痛部位、范围、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的变化,肠鸣的变化均应逐一检查,暂时不能明确诊断时,应细心观察,反复检查比较,要注意动态变化。

  2.1.3  腹部穿刺  该方法是早期正确诊断的最重要手段,正确的腹腔穿刺方法和反复、多部位穿刺是提高穿刺阳性率的关键。本组穿刺阳性率为90%,与文献报道92%相符[1]。主要选择双侧下腹部为穿刺点,选择8~16号针头,20ml针管,当针具突破腹膜后再向内进针1~2cm,边抽吸边退针。一次穿刺为阴性,必要时可反复、多部位穿刺。高度怀疑内脏损伤者,可采用腹腔灌洗,有报道阳性率达98%[2]。

  2.1.4  腹部X线检查  一旦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诊断基本成立。但由于小肠内气体少,肠黏膜外翻、水肿,大网膜包裹等因素,伤后早期不易形成气腹,故X线检查阳性率低,文献报道约30%~56%不等[3]。本组共48例行腹部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者22例,阳性率为46%。

  2.2  治疗  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外伤性肠管破裂的预后好坏取决于早期手术,而合理的术式选择则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术中按顺序仔细全面探查,操作应轻柔、准确、迅速,直到找见所有损伤部位及脏器,并足以解释临床表现时方可结束。

  2.2.1  十二指肠破裂  单纯破裂经清创后肠壁缺损少,可采用横行二层内翻缝合;如伤口超过肠管周径1/2时,可采用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或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本组3例分别采用上述3种术式治疗,均治愈。

  2.2.2  空、回肠破裂  小肠愈合能力强,术式选择采用保留健康肠管,能修补尽量修补,对超过肠管周径2/3的大裂口,小段肠管短距离多处穿孔,修补后可能导致血运障碍或肠管狭窄者,肠管破裂合并有系膜血管损伤影响血运者,均应行肠切除术。

  2.2.3  结肠破裂  结肠因解剖生理学特征,使外伤性结肠破裂的急诊手术远比小肠困难和危险。结肠壁薄,血运差,愈合能力也差,而且粪便成型干结,含菌量多。故外伤性结肠破裂应依据病情灵活选择术式,本组结肠破裂4例,2例行肠切除Ⅰ期吻合,2例结肠穿孔外置造口,未发生肠瘘,均治愈出院。

  2.2.4  直肠破裂  本组2例,1例在腹膜反折线以上,合并膀胱破裂,行修补后加乙状结肠造瘘术,并灌洗清洁远端直肠,另1例在腹膜反折线以下,清洁直肠后行修补术,骶前放置引流,2例均愈合恢复。

  2.2.5  腹腔冲洗与引流  肠破裂势必有细菌污染腹腔,进而导致腹腔感染。对于腹腔渗液多,污染或感染严重者,应及时手术清除腹腔内积液、积脓,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防治中毒性休克,减轻腹内粘连,促进肠蠕动,早日恢复等均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受伤时间短,肠管破口小,腹腔污染不重的病例,腹腔冲洗后可免放引流,能够避免由引流造成的腹内粘连。

  【参考文献】

  1  车丕祥.外伤性肠破裂28例诊治体会.河南医药信息,1995,4:15.

  2  郑泽霖.外伤性小肠损伤.普外临床,1990,5:203.

  3  刘绍浩.X线检查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实用外科杂志,1985,5(11):555.

  (编辑:李建伟)

  作者单位: 518107 广东深圳,深圳市宝安区光明医院外科

 

作者: 钟献毅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