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期

Mirizzi综合征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分析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所收集经手术证实的28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病人分别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胆囊部分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RouxenY式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Mirizzi综合征病理类型不一,基层医院术前诊......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所收集经手术证实的28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病人分别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胆囊部分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RouxenY式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  Mirizzi综合征病理类型不一,基层医院术前诊断困难,胆管造影及B超检查是主要手段,对怀疑有其病理类型者应高度重视,分别采取不同术式。

  【关键词】  胆囊管,结石;梗阻性,黄疸;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是指胆囊颈式胆囊管结石嵌顿和炎症,压迫波及肝总管、胆绞痛、发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综合征[1],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0.15%~2.7%[2,3]。本院近8年共诊治本病变28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3~70岁,平均54.3岁,病程9个月~20年,5年以上24例,全部病例均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史,17例伴一过性黄疸,伴发热者7例,腹痛黄疸轻微者2例。

  1.2  检查  全部病例术前均经2次以上B超检查,均证实为胆囊结石,其中20例为胆囊颈或胆囊管部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7例,并肝总管扩张及肝内胆管扩张15例,胆囊萎缩6例。造影并CT检查5例,提示胆囊结石,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有不同程度狭窄或充盈缺损,实验室检查大多伴有白细胞计数、血清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碱性磷酸酶(AKP)升高。

  1.3  分型及治疗  根据术中证实按Csendes分类:Ⅰ型16例采用胆囊切除及部分胆囊切除术,Ⅱ型7例,采用部分胆囊切除,瘘口修补加T型管引流,Ⅲ型2例,Ⅳ型3例均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本组28例病人术后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及病理分型  据张建希报道[1]Mirizzi在1948年根据术中胆道造影结果首次报道了肝管综合征的表现,即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及炎症导致肝总管狭窄。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及炎症,引起胆囊管或胆囊颈肿胀、胆囊壁增厚,波及压迫肝总管,致肝总管腔变窄,上方的胆汁流出受阻,胆压升高,近侧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发生梗阻性黄疸。如果此时不能及时治疗,长期的结石压迫及炎症刺激,可使胆囊管及肝总管侧壁发生慢性局灶性溃疡、坏死而引起胆管肝管瘘。许多学者认为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胆囊管汇入位置低与肝总管相邻且平行,中间仅隔以薄层纤维结缔组织,有时周围组织形成一鞘样结构,将其胆囊管与胆总管包裹在内,这样一旦结石嵌顿于胆囊管,就容易压迫肝总管使之狭窄或形成内瘘。1989年Csendes将Mirizzi综合征分为4型:Ⅰ型为结石仅压迫肝总管;Ⅱ型为胆囊胆管瘘形成,瘘口小于肝总管周径的1/3,Ⅲ型为瘘管口径不超过肝总管周径的2/3;Ⅳ型为瘘口完全破坏了肝总管或胆总管侧壁。术中准确诊断,有助确定合理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2  诊断  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胆总管结石不易区别,大多数患者有上腹痛、间隙性黄疸、发热等。仅凭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且由于Mirizzi综合征患者多为急诊入院,大部分患者需急诊手术抢救,术前检查多不完善,故对于反复发作胆管炎的胆囊结石患者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本组有7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胆管炎的病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胆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B型超声是首选检查[3],其主要特点是: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肝总管或胆总管扩张等。随着B超、CT、ERCP、MRI、PTC等先进技术的出现,本病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术前要确诊本病仍有一定困难,尤其是与肝总管结石及肝总管良性狭窄或占位不易区别。B超如提示胆囊管冗长伴胆道蛔虫性绞痛者,可考虑本病。ERCP可直接胆道造影,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帮助,但在急性发作期不宜进行,且该检查有一定侵袭性,有些患者不愿接受。MRCP的发展则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一项新的检查手段,MRCP的成像效果接近于应用造影剂的胆道X线检查。加上常规MR横向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胆管结石、梗阻部位及梗阻上方的扩张胆管,还可以观察到周围结构及解剖形态,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此项技术非侵袭性的独特的成像优势使其有取代ERCP的趋势。

  2.3  治疗  本病由于其病理变化的特点,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原则为切除病变的胆囊、取净结石、解除胆道受压、修复胆管缺如及胆汁引流通畅[4]。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由于炎症反复发作,Calot三角往往粘连明显、层次不清。加上解剖变异,若强行分离易损伤胆管。我们体会到宜先切开胆囊底部、取出结石,尽量从胆囊内探明胆囊与胆管的关系,必要时行术中胆道造影,以了解胆道系统的全貌,做到心中有数,再仔细分离切下胆囊。如部分胆囊壁与肝总管粘连紧密,不强求完整切除胆囊[5,6],可残留部分囊壁行胆囊次全切除。残留胆囊壁黏膜用碘酒烧灼或刮除、在胆囊内缝合胆囊管。对Ⅱ型,可利用胆囊壁或胆囊管一部分做补片对胆管壁缺损进行修补。由于胆管存在炎症,T管引流及腹腔引流,以促进吻合口愈合,及时引流胆漏、支撑可能的胆管狭窄,T管一短臂支撑应超过瘘口修补处,切不可从瘘口处直接放置T管,T管放置应在3个月以上。而对Mirizzi综合征Ⅲ、Ⅳ型患者因瘘口较大,直接缝合修补易导致胆管狭窄,可于胆囊切除后选择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吻合口内置T管支撑引流,必要时加作肝门部胆管成形术,亦可做胆囊浆肌层邻近修补瘘口加T管支撑引流术。近年,随着内镜技术及各种先进检测仪器临床应用技术的发展,胆囊胆管结石的治疗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作为慢性胆囊炎的一种特殊类型,Mirizzi综合征在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上还应慎重,要治愈好每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术前在B超或CT检查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加强对本病治疗难度的认识;(2)术中一定要尽可能行胆总管探查或行胆道造影,以便明确疾病类型确定手术方式;(3)施行逆行的胆囊切除,把握修补瘘口及放置T管引流等关键环节;(4)充分预防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张建希.Mirizzi综合征6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88,26(2):1031.

  2  何效东,李庆怀.Mirizzi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2):88.

  3  邹合强,王昌顺.Mirizzi综合征32例分析.肝胆胰外科杂志,2003,15(3):179.

  4  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46-350.

  5  陈翔,彭晓云.胆囊切除与Mirizzi综合征.肝胆外科杂志,2003,15(1):62.

  6  蔡含,奉典旭,韩峰.Mirizzi综合征64例诊治分析.腹部外科杂志,2003,16(5):302.

  作者单位: 441001 湖北襄樊,襄樊市襄阳区人民医院

  (编辑:商  洁)

作者: 鲁辉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