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乳腺癌158例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发病年龄、癌肿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受体测定等免疫组化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58例乳腺癌切除标本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法研究患者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发病年龄小于36岁、癌肿直径大于5cm、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发病年龄、癌肿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受体测定等免疫组化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158例乳腺癌切除标本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法研究患者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结果  本组病人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6~65岁;发病年龄小于36岁、癌肿直径大于5cm、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较差;C-erbB-2阳性率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增高,在估计乳腺癌预后上有协同作用。结论  该结果对探讨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判断预后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预后;ER;PR;C-erbB-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前几位。随着对乳腺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不利于乳腺癌预后的因素有很多,而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其中较为肯定且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现分析158例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利用免疫组化法对乳腺癌组织进行ER、PR和C-erbB-2表达的研究,并探讨它们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株洲市一医院2003年10月~2006年3月诊治的158例乳腺癌病例及石蜡标本。女157例,男1例;年龄27~80岁;病理类型:导管内癌(伴或不伴早浸)10例,浸润性导管癌127例,浸润性小叶癌14例,黏液腺癌4例,浸润性小管癌2例,大汗腺癌1例;ER、PR、C-erbB-2均为福州迈新公司产品。

  1.2  方法  将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36h内取材、石蜡包埋的标本制成2~3μm厚的切片,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按操作规程进行,以已知阳性乳腺癌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判定标准  着色棕黄色为阳性,ER、PR胞核着色,C-erbB-2胞浆及胞膜着色。阳性细胞<10%(-);>10%(+)。

  1.4  统计学方法  两个样本率比较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构成比、性别及年龄  2003年10月~2006年3月我院共接受乳腺癌病理检验158例,其中女157例,占99.37%,男1例,占0.63%。年龄最小27岁,最大80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6~65岁,结果见表1。

  表1  158例乳腺癌各年龄组构成  (略)

  2.2  158例乳腺癌肿块大小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见表2。本组158例切除标本,随肿块增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增高,>5.0cm组比≤2cm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高(χ2为4.268;P<0.05);而>5.0cm组比2cm<≤5cm组、2cm<≤5cm组比≤2cm组虽然转移率增高,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2.3  158例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见表3。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及大汗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导管内癌(或伴早浸)、黏液腺癌及浸润性小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

  表2  158例肿块大小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略

  表3  本组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略

  2.4  乳腺癌肿块ER、PR、C-erbB-2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见表4。C-erbB-2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χ2为4.278;P<0.05),而ER、PR阳性率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

  表4  乳腺癌肿块ER、PR、C-erbB-2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略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而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正明显持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目前已经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乳腺组织有丰富的淋巴管道,易发生淋巴道转移,有转移淋巴结者,其化疗方法不同,预后也明显不同,因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10年生存率明显降低[2]。所以分析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探讨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158例乳腺癌作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提示:(1)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为36~65岁,对该年龄组妇女乳腺出现肿块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诊治措施,以提高早期诊断治疗率,防止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36岁以下患乳腺癌的人数虽相对较少,但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却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故也不能掉以轻心。(2)乳腺癌肿块大小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肿块越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肿块直径大于5.0cm组,转移率达71.43%,显著高于直径小于2.0cm组的40.38%。(3)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不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不同,患者预后也有所不同。本组资料显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50.00%,换言之,发现乳腺癌而做手术时,就已有1/2的患者已经发生淋巴结的转移了,说明乳腺癌极易发生淋巴转移,从另一面佐证了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性,而本组资料中的导管内癌(或伴早浸),因其属早期病变,故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54和64.29%,预后较差。而黏液腺癌及浸润性小管癌的恶性度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也较低,预后好。大汗腺癌因例数太少,不便讨论。(4)ER、PR及C-erbB-2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C-erbB-2癌基因又称neu或HER-2,具有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样活性,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蛋白水解酶的分泌,并增强细胞的运动能力,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组资料显示C-erbB-2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在估计乳腺癌预后上有协同作用。ER、PR是雌孕激素受体,ER、PR与细胞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ER、PR表达情况可影响病人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ER、PR表达阳性对内分泌反应好,反之,则对内分泌治疗效果差。本组结果观察到,ER、PR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率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由此说明,ER、PR虽影响预后但与淋巴结的转移无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44.

  2  李洋,李红岳.234例乳腺癌临床分析.肿瘤防治研究,1999,21(2):146-147.

  作者单位: 412000 湖南株洲,株洲市一医院

  (编辑:李建伟)

作者: 刘映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