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9期

阑尾切除术后乙状结肠套叠1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行阑尾切除术。阑尾长10cm,直径0。病理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术后第2天排气、排便,腹部无任何不适。...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1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反复发作3个月,前后共发作3次,抗感染治疗有效。查体:右下腹压痛,轻度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无减弱。行阑尾切除术。阑尾长10cm,直径0.8cm,充血,水肿,内有粪石2枚。病理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术后第2天排气、排便,腹部无任何不适。术后第3天因饥饿一次进食鸡蛋汤800ml,食后12h,突发全腹胀痛,反复呕吐,先为黄色水样,含未消化食物,后为绿色胆汁,腹胀呈进行

    性加重,每日脓性血便10次以上,每次量15~25ml。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无好转。术后第9天,患者精神差,严重腹胀。B超示:腹腔内大量积液,肠腔内大量积气。结肠镜检查,距肛门30cm左右无法通过,肠黏膜呈紫黑色,有肠坏死可能。遂行开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乙状结肠套叠段已坏死,长12cm,无穿孔。腹盆腔内积液1000ml,呈淡黄色,行肠切除术。病理报告:乙状结肠浆膜层出血、坏死。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并发症出现。

    2  讨论

    病因及发病机制:术后肠套叠与原发性肠套叠一样,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腺病毒感染学说及肠痉挛学说,目前公认的为肠痉挛学说。在正常情况下,腹部手术后1~2天内出现暂时性肠麻痹,继而肠蠕动逐渐恢复至有规律,若手术中肠管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对肠管牵拉、挤压、位移乃至损伤,肠管炎症、术中污染、术中麻醉、术后感染,以及术后发热,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进食过早等因素扰乱了自主神经和迷走神经,肠功能恢复不均匀,肠管蠕动不协调,近端肠管痉挛,顺蠕动套入远端肠管引起肠套叠。时间过久则导致肠坏死。

    成人胃肠神经系统发育完善。术后肠套叠比较少见,大部分发生在手术部位附近或小肠。阑尾切除术后并发乙状结肠套叠较为罕见。术后肠套叠发病时间一般距第一次手术3~12天,以1周内多发,主要表现为肠功能恢复后,继之出现与恢复期不符的肠梗阻症状,呕吐胆汁样物,并有逐渐加重的腹胀,甚至出现发热、精神转疲等中毒症状,经禁食、胃肠减压无效。由于术后肠套叠时,腹部肿块难以扪及,血便较少出现,往往表现为脓性便或脓性血便。发病早期与炎性梗阻,后期与腹腔感染难以鉴别。特别是发生不完全梗阻时,往往认为是肠功能恢复不良,采取保守治疗,待患者出现中毒症状,大量腹腔积液,严重腹膜炎时,多已发生肠坏死,因此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治疗并发症的关键。特别是腹部包块,对诊断意义重大,因其有特殊的超声和CT影像,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如诊断仍不明确,可行肠镜检查较容易地发现病变的部位,状态及性质,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有条件的医院,对高度疑似患者可使用腹腔镜进行诊断和治疗。

    作者单位: 061400 河北孟村,孟村回族自治县医院外科

   (编辑:宋  晓)

作者: 韩来森,尹振海,马建树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